关于推进我市地铁装备产业发展的建议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20-10-30根据市政协党组和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计划安排,市政协组织开展了地铁装备产业发展专题调研。 调研显示,目前全市地铁装备相关企业已经发展到60家,其中规模企业32家(广水市17家、曾都区7家、高新区5家、随县3家),涉及风机制造、防水建材、金属构件、通讯元件等领域,2019年实现产值142.7亿元。广水市作为随州地铁装备产业基地的核心区,2019年实现产值76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和不懈努力,随州地铁装备产业已跻身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永阳、大洋、双剑、三峰),湖北著名商标6个(永阳、大洋、双剑、三峰,天桥、中意),广水风机及地铁装备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目前广水市政府已与武汉地铁集团公司、中建三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三峰、双剑、毅兴、华鑫、永阳等9家企业成为地铁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先后建成了省级风机检测中心和省级重点技术研究中心。三峰透平新上设备全部实现数控化,生产线智能化程度达50%,成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毅兴智能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获国家专利50余项。 但从总体上看,随州地铁装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产品配套能力、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具体来看,我市地铁装备产业发展还存在五个“缺乏”: 一是缺乏领军企业。我市地铁装备产业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不多,行业配套水平不高,企业之间缺少产业集聚的配套关系,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运营维护等核心产业还是空白。 二是缺乏产品特色。除地铁风机在地铁市场份额较大外,其它企业多数只在某一细分领域的单一环节有所涉足,尚未形成系统性和区域性的产业特色,对促进产业基地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三是缺乏战略支撑。地铁装备产业的发展,一般应依托大型地铁集团作支撑。现虽已与武汉地铁集团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还远未形成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局面 。 四是缺乏政策支持。当前产业基地发展政策主要以随州市和广水市一般性政策为主,没有针对地铁装备产业基地的专门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强,较难推动产业基地长期发展。 五是缺乏招商优势。我市地铁装备产业起步晚,市场认知度不高,区域品牌和区域影响力不足,加之行业准入门槛高,一些客商的投资行为比较谨慎,给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市政协召开了专题协商会。会议认为:随州地铁装备产业有基础、有市场、有前景,必须从加强政策保障、培育市场主体、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招商引资等方面壮大产业规模,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多方参与、协力推进随州地铁装备产业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政策保障,明确发展思路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将随州地铁装备产业上升到省级战略或全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提请省委省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方面对地铁装备产业给予倾斜支持;推进省直相关部门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将我市地铁装备产业基地建设纳入省、随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基金的重点支持范围,工业调度资金、产业发展基金要向地铁装备产业倾斜;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对引进入园的重大地铁产业类项目给予支持,促进资本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帮助广水市政府与武汉地铁集团公司的对接,促进合作事宜落到实处,推进开展以风机为主的通风系统总承包模式,选派责任心强和有创新意识的干部到武汉地铁集团公司挂职,争取武汉地铁集团公司与我市产业基地联合挂牌,共同建设产业基地,定期举办地铁装备专场推介会。 (二)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产业规模 一是扶持重点领域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支持企业通过合作、改制、裂变、引进、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对地铁风机、智能装备、列车车身零部件、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进行重点培育。推广三峰透平、毅兴智能等“隐形冠军”成功经验,大力培育“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引导三峰透平、毅兴智能、永阳材料、大洋塑胶、华杰环卫、广瓷科技、宏达脚轮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新产品,调整产品布局,增强产业实力,提升产业影响力。 二是补齐产业链条短板。 围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发展思路,发挥产业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以地铁风机制造为主体,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来随投资,嫁接重组本土企业,壮大增量、盘活存量;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突出、关联性和带动性大的地铁装备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平台共用。 三是创建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区创建,强化区域品牌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强品牌试点示范企业的评价和运行监督管理,培育一批品牌试点示范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全国知名品牌。提升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培育能力,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和风险监测,形成企业主体、政府主导、部门监督、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提升共治格局。 (三)加强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加大技术改造中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比重,提高企业生产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行业云、大数据以及新材料在产业中的应用,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等智能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产品试点示范项目,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二是引导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发挥产业集群在研发、人才、技术和品牌方面的优势,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建立产业技术联盟,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外观专利,申报国家及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等;加快建设博士后产业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打造技术交易市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是建立集研发、信息、检测等一体的随州地铁装备产业研究院。纳入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范围,以随州市人民政府的名义进行申报,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引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实现产学研联合共建。 四是强化人才队伍支撑。促进省内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地铁装备产业高层次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 (四)大力招商引资,培育领军企业 坚持引“资”、引“智”与引“素”(要素)并重的原则,抓好专班招商、驻点招商、网络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和园区招商,围绕现有地铁装备核心和配套工程,有针对性的重点招引电机、风阀、消声器、模具、智能控制系统等配套项目,打造涵盖机车零配件、土木工程设备、车站设备、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系统的产业链平台,建设集车站设备、工程材料、运营维护、科研孵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地铁装备产业基地。 (五)搭建发展平台,助力产业发展 一是发挥好随州市和广水市两级政府的引领、协调、推动作用。加强市级统筹和各级、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为我市地铁装备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发展平台,帮助企业打开武汉乃至全国市场,争取我市更多的企业参与武汉以及其他城市的地铁建设,促进地铁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物流、商务、营销、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地铁装备领域的应用。建成功能完善的物流中心、销售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博览中心、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加强产业设计、研发、人才等方面的建设。培育租赁、保险、金融、电子商务、技术咨询等生产服务型产业,推动生产、售后服务、技术咨询等集聚发展。 三是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运行机制。努力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环境。做好土地、资金、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在财税、土地、信贷融资、人才、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征地进度,推进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引进项目顺利落户。围绕企业稳定运行、开拓市场、减轻负担、缓解融资困难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建立问题台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解决时限。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