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社情民意>详情

关于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建议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22-06-20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也是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融资难题不易突破。涉农行业有着独特的信贷难题。如信贷抵押方面,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具有保鲜难、易腐烂变质特点,因而无法抵押或抵押条件要求高,导致农产品融资难度大于一般商品;固定资产信贷抵押中,涉农企业不在城镇规划区内的使用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未办理土地出让,其地上建筑物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固定资产不能进行资产评估,也就无法用于抵押、担保融资。这些难题影响了金融机构对部分涉农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信贷支持。

二是融资模式有待创新。涉农企业融资来源大多是银行贷款,而且是以传统的抵质押或担保为基础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特别是乡村振兴建设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原有的融资模式已满足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三是缺少匹配的保险保障。农产品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加了农产品经营的风险。尤其近几年遭受生猪混合疫情、干旱和洪涝的双重冲击,受灾地区农作物产量受损,给企业和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有的农业再保险机制无法有效承担大灾风险的分散和转移职能,急需完善的保险制度和相应的保险业务。

为此,建议:

(一)金融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引导银行机构积极研究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提高抵质押率,接受农业生产设备、运输工具、厂房抵质押贷款,探索开展圈舍和活体畜禽、养殖场、乡村景区企业经营权和门票收费权融资;二是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综合运用信贷、债券等工具,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水平,更好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畅通和稳定上下游产业链条;三是用好跨境人民币、外汇等政策,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发展。

(二)改革创新“三农”金融服务。一是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农业+金融”服务模式,将现代金融科技引入农村普惠金融,加快推进县市区农业“三资”平台、产权交易平台上线,推进涉农数据整合,通过获取“三农”市场主体的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等信息数据,用于其构建贷款授信模型,与银行机构直通互联,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两统一,精准为“三农”主体提供便捷的信用贷款产品。二是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开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融资渠道。三是探索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等抵押贷款业务,缓解融资困难。

(三)提高财政资金扶持效果。充分利用财政贴息、减免税收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鼓励、引导县域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农业信贷业务,如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能力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市场化运作和规范管理水平,全面推广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加大企业融资的增信力度,确保支小支农担保业务占比达到80%,逐步破解企业贷款抵押物不足等融资堵点。

(四)拓展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健全财政、农业农村、商务、统计、气象、保险监管等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和险种,整合共享涉农信息和数据,进一步提升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农险承保和保险标的精确性;为发展价格类、收入类、指数类险种提供政策支持,提升农业保险覆盖面。

(五)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梳理收集经营质地良好的企业,争取更多市场主体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培育更多省级上市“种子”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上市挂牌的政策支持力度,协调解决上市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助推企业上市,实现直接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