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政协文史>详情

雪公堂前话沧桑——说说随州一中的这些事儿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19-01-18

帅文清

 

随州市政协约我写一篇介绍随州一中历史概貌的文章,本人自以为研究校史20多年,便信心满满地接受了任务,回家打开电脑一琢磨,却不知从何处落笔。原因倒不是没故事讲,而是要讲的故事太多,不知道讲哪些为好。

为了开脑洞,获灵感,就悄悄去了一趟老一中的校园,站在久违的雪公堂前,凝视着那三个字,沧桑感便油然而生,顿感矗立在我面前的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而是一位历尽岁月沧桑的历史老人,见证了几代中国人在复兴路上顽强奋斗的过程。

于是,便决定从雪公堂说起。

在当今一幢幢富丽堂皇的城市楼群中,雪公堂也许显得有些低矮与简陋,甚至还有几分寒碜与可怜,但它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县城出现,却是鹤立鸡群般的风光无限。当然,它的无限风光不仅仅是栋时髦的房子,而是凝聚着那一代随州人振兴家乡、复兴中华的梦想。从那时到现在,又走过了八十多个春秋,它与随州人民一道,历经了风雨,也浸润了血泪,终于踏平了坎坷,迎来了复兴的曙光。

历史穿越到公元1894年,中国纪年法称作甲午年,大清国的北洋水师在黄海、渤海的海域打了一场著名的败仗。如果说此前的两次鸦片战争有些商业纠纷的意味,那么,这次却是货真价实的战争,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生死大决战,一直号称宇宙中心的泱泱大国,竟然败在了弹丸之地的小日本手下,而且是败得一败涂地——既被打了脸,又被劫了财,还被割了地。从此,琉球变成了冲绳,朝鲜脱离了中国,台湾让给了倭奴,更为严重的后果还让全世界的帝国主义看破了清朝政府体大无力的真相,把中国推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噩梦时代,这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是闻所未闻的。

这一年,在随县厉山镇何家畈,有位12岁少年叫何成濬,字雪竹,从私塾先生口中得知大清国海军全军覆没的真相后热血沸腾,立志练好水性,长大去当海军,以收复国土,报仇雪恨,振兴中华。

两年后,张之洞在武昌开办武备学堂,少年何成濬不顾家人劝阻,不辞路途遥远,步行四天三夜,好不容易到了面试现场,一问年龄14岁,一称体重70来斤,考官让他回去好好吃饭吧,过两年再来!

梦想受阻,怏怏不乐,扫兴而归,但他并未忘记耻辱,转而发奋读书,期盼着学而优则仕,通过吏治来振兴国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庚子年的生员大考中,总分位列安陆府第一名,被保送至湖北经心书院备考举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刚好在这一年,八国联军轻而易举地攻进了北京,慈禧太后挟持着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中国除了照样割地赔款之外,慈禧太后还被迫干了一件“好事”——废除了科举制度,延续一千多年的教育体系也随之瓦解,新的教育体系又毫无搭建准备,中国的教育从此就进入到了漫长的迷茫期。但对于何成濬来说,意味着通过科举之路实现振兴中华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却又打开了一扇窗。中国的教育改革先从顶层开始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大学开始接受中国的留学生,随即,武汉的经心书院与两湖书院合并成两湖大学(留学生预科),不仅再次为何成濬开辟了报国的通道,还在这里与著名的革命党人黄兴成了生死朋友,黄兴告诫他说:“革命必须尚武。”这句话也再次点燃了他以武报国的激情。

1904年夏,何成濬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到日本学军事,次年在东京加入孙中山、黄兴组建的“同盟会”,也就是国民党的前身。

1908年,何成濬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这一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他于第二年春天回到国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1911年10月,何成濬亲身参加了武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在黄兴担任总长的陆军部任副官长(相当于办公厅主任),并参加了此后的历次革命行动,北伐战争胜利后曾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湖北省政府主席。

1934年秋,他委托秘书刘亚平先生回老家筹办列山中学,一边在东关小学租房开学,一边在青城内的东北侧征地兴建校舍,因为是省政府主席的号召,随州当地的富商、乡绅以及在外发展的知名人士都积极捐款,所以很快就筹集到了足够的经费,据湖北省档案馆存放的列山中学档案记载,民国史上的著名人物张学良、何应钦、阎锡山、陈诚等均为学校捐过款。

此时,52岁的何成濬已是民国政坛的元老级人物,大家平常尊称其为雪竹公或雪公,所以,列山中学大礼堂落成之时,为了彰显他兴办教育的功绩,经校董事会研究决定,将其命名为“雪公堂”。

12岁在家乡经历了甲午战败,52岁在家乡建成了列山中学,何成濬已为振兴中华的梦想奋斗了整整40年!

何成濬为什么要在家乡办学校呢?

(一)教育救国。何成濬本着“以武报国”的思想出国留学日本,与那个时代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在国外看到了新思想、新文化、新制度带来的社会新气象,更加感觉到旧中国的思想愚昧、文化腐朽、社会落后。根源在哪儿呢?他们的答案就是教育落后,必须要用现代教育来唤醒国民。鲁迅比何成濬大一岁,此时也在日本留学,本来是去学医的,后来因为有了“教育救国”的想法,果断地弃医从文,改用笔来唤醒国民。

(二)回报家乡。在研读雪公日记中发现,他是一个家乡情结很重的人,原计划不仅要在厉山镇建一所小学、在县城建一所中学,而且还打算在神农洞遗址附近建一所农业大学,以秉承神农精神,提升民生质量,因抗战爆发而落空。1942年7月15日,一位农业大学校长去重庆看他,又勾起他对此事的遗憾之情,在日记中写道:“今后如有机会,当再为筹谋,以遂此志也。”

当然,列山中学的创办与当时的大环境也有关系。科举废除了,学校怎么办?清朝直到灭亡也没想出办法;民国初期,经历了20年的军阀混战,一盘散沙,国家尚无完整的政体,教育体系更无法建立起来。北伐胜利后,绝大多数地区相对地安定下来,国民政府仿照西方模式,鼓励社会名流们牵头“集资办学”,所以,一大批私立中学便在这个时期诞生,也可以看成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列山中学的创办,不仅在教育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在许多方面都是随州发展的里程碑。

用今天的话来说,雪公堂是当年县城中的标志性建筑。那时候,县衙门还是座小木楼,一般人连“水泥”二字还没听说过,见过实物的人则更少,用它来建造房屋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而雪公堂以及它的姊妹楼——“东西楼”的骨架全部用钢筋水泥铸成,并且还是从洋人那里弄来的“原装进口货”,所以,尽管八十多年过去,星移斗转,几度风雨又几度春秋,雪公堂仍然坚固依旧,完好如初地矗立在随州的土地上,似乎要以其非凡的身世和曲折的经历向人们诉说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兴衰沉浮的历史。

与“标志性建筑”相匹配的,还有大批现代化设施,最拉风的奢侈品是一台汽油发电机,尽管功率非常小,但在一座小县城里出现,绝对是“举县瞩目”的轰动性事件。每当夜幕降临之际,便是列山中学万众瞩目之时,雪公堂匾额前和学校南大门上方会亮起一盏“神灯”——不仅奇亮无比,而且还是一盏“省油的灯”,更神奇的是居然风吹不息,雨浇不灭,很多人都被惊呆了!据说,县城内的很多居民在那段时间非常兴奋,邀请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早早吃罢晚饭后便成群结队地去那儿看风景。

随着电力的引进,一些现代科学的种子也开始在随州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愚昧的时期,三百多年前,西方就造出了自鸣钟,咱们却还在用沙漏和滴水计时,“八国联军”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强迫清朝政府“废科举、办学校”,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把科学实验引入学校,让学生在实验中学接受科学教育。后来美、英返还庚子赔款帮中国办大学和图书馆、实验室,也是出于“看不下去了”,虽然不太光彩,但对推动教育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查一查《中国实验室发展史》就知道,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主要集中精力在几个大城市建实验中心,在中学内建实验室非常罕见,而列山中学却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学校董事长雪公从西方高价买回了很多物理仪器、化学试剂、生物标本和图书资料,既让学生们大长了见识,也让随州人民大开了眼界,并第一次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了近代科学。

随着学校的开办,许多著名大学的毕业生来随县应聘,小小的县城成为了湖北省最优秀的人才聚集地。首任校长杨重熙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亲历过“五四运动”,本来在安徽师范当校长,经学校董事会联系,毅然放弃外地优越的条件,回到了家乡随县。湖北黄安(现红安)青年叶君健毕业于武汉大学英文系,经校长王星拱(杨重熙同学)的亲自推荐,来列山中学做英文教员,抗战爆发后去了武汉,在周恩来任副主任、郭沫若任厅长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做翻译,建国后在中央翻译局工作,因翻译《安徒生童话全集》而获得丹麦爵士勋章,1983年曾回随州一中考察,1994年我在北京拜访他,请他为学校写了一幅题词,2017年他儿子专程来随州一中访问。

总之,列山中学是当时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中学之一。中国人虽然办了几千年的教育,都是以识字读书写文章为目标书塾或书院,突然要办现代中学,举国上下都不知道长什么样,无标准,无教材,无老师。五四运动后,一些外国教会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大城市试办了一批学校。县城这一层级的想都没想过,何况大多数地方都在打仗。可以说,列山中学一开始就是高起点,不仅在当地,在湖北乃至全国也属于高大上。

读一下代理校长刘亚平先生撰写的《列山中学校歌》歌词,就能明白当时的教育理念。

列山中学校歌

(刘亚平)

随兮随兮汉之东

泱泱大国风

莘莘学子千里来同

诚朴洁勤发奋为雄

谋国要如季大夫

治学要如欧文忠

现代教育重生产

更追踪先圣神农

雪公堂当时还是全县跨度最大的建筑,俗称大礼堂,设计意图是供师生集体活动之用。诸如集会、演戏、唱歌、跳舞等等.曾给列山中学的师生们带来许多欢乐与自信。而当芦沟桥边一声炮响,师生们的欢笑也随着那硝烟飞到了九霄云外.风华正茂的雪公堂也责无旁贷,无条件地加入了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行列。

1937年冬,著名戏剧家洪深率领上海抗日救亡演剧二队奔赴县城,以雪公堂为阵地,演出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数场,同时还与英文教员叶君健等进步人士内外配合,使列山中学师生们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当年雪公堂不仅室内有舞台,其北边背后还有一个露天舞台,与礼堂连为一体,再往北边是个大操场。1937年12月13日,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被日军攻陷,接着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14日清晨,大雾弥漫,列山中学师生齐集大操场,先升旗,然后降半旗,英语教员叶君健在雪公堂背后的舞台上做国旗下讲话。他哽咽着说:“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万分沉痛的消息,首都南京昨日沦陷了,我们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险……”

他再也讲不下去了,在场师生失声痛哭,当天上午,全校师生走向街头,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举标语、喊口号、发传单、演节目,学校大礼堂还经常对外演出抗日话剧,点燃了大批学生的激情。作为青年精英的列山中学的学生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挺起了脊梁,一大批人毅然走向了抗战前线,有很多校友一去不返,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抗日疆场,烈士们的英魂一定还聚集在雪公堂。我深信,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随州人、中国人一定不会忘记那段历史。

随着南京的沦陷、武汉的告急,1938年夏,日寇已构成对随县的夹击之势,列山中学只得避乱于随南山区。1939年5月7日,日寇终于攻破随县的城门,师生早已转移的列山中学校舍被侵略者作为驻军司令部,雪公堂也同苦难的中华民族一道蒙受了历史的奇耻大辱。鬼子们在全县城乡焚烧房屋、杀戮百姓、奸淫妇女、抢劫财物,犯下的一桩桩滔天罪行居然要与这栋房子连在一起——罪恶的指令从这里发出,犯罪之后的鬼子们又到这里向他们的主子邀功请赏。神圣的大礼堂里竟然窝满一堆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天理又在何处!

好不容易盼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校又恢复上课,雪公堂也把新生后的欢娱全部倾注给了湖北省第三高级中学的学子们。遗憾的是好景不长,我们的民族又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一场新的战争。

1947年5月30日,当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开进武汉大学的校园,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一群“反内战、反饥饿、要民主”的学生们,一阵沉闷的枪响,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在武大酿成。已经更名为“湖北省第三高级中学”的学生目睹了他们的学长从惨案现场拍下的遇难者遗体照片,忿懑之情难以言表。一些同学借欢送毕业生离校,自发组织起来在雪公堂里排练演出现代著名话剧《雷雨》,以曲折地发泄满腔的怒气。稍后,刘邓大军渡过黄河的消息又传进校园。蒋瑛、余道玉等一批受到鼓舞的进步学生在中共地下党员李振东的领导下组织成“青年剧社”,利用国民党县府官员愚昧无知,又在雪公堂改编排练直接揭露国民党贪官污吏罪行的讽刺话剧《升官图》。虽然仅在城内演出两场就遭查禁,但已使县府官员们惊慌失措。

不要小看学生们在雪公堂排练的这曲戏,它可是《随州志》大事记记录在案的重大事件,当年在县城里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一个七级地震。最具讽刺性的是“反内战、反饥饿、要民主”的口号,不是出自共产党,而是“雪公”时任主席的湖北省参议会提出来的,可见当年国民党的政治腐朽到了何等的地步!

新中国建立后,列山中学收归国有,继续办学,先后更名为随县中学、随县第一中学,雪公堂的名称也保留了好多年,体现出了人民政府对办学者的态度。

反右斗争开始,因为原建造者“雪公”何成濬流落到台湾做了国民党的“总统府资政”。按当时的政治形势是绝对不允许共产党的学校里为国民党要人“树碑”,所以,风风雨雨20年的“雪公堂”一夜之间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厅”三个字。

名字改了,功能没变,人民厅依然是师生集体活动的场所。

1959年,随县一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俄语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学校同苏联明斯克、列宁格勒等地的中学建立了友好通讯关系;1960年,学校又夺全省语文高考成绩第一;两年后再拿全省第二,荣获“湖北省教学先进单位”称号,被确定为全省重点中学。当年12月,襄阳地区地委领导亲自率领全地区16个县市分管文教的领导、重点中学校长、主任及教师代表约100多人,组成了庞大的教学观摩团来到学校,在“人民厅”分别听了张再新、刘蔚然、范道磊三位语文教师的观摩课。

1963年秋,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人民厅”炸响,随县一中被湖北省委推荐为“中央教育工作会议”代表单位,教务主任彭天云赴京参会,这是至今为止学校取得的最高荣誉。

1966年8月一个闷热的夜晚,武汉三中的红卫兵小将们高举着“革命的火把”雄赳赳气昂昂地迈进随县一中的校园,把学校的师生紧急召往“人民厅”,并随即在厅中举行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随县的“点火”仪式。本来已热得发燥的人们在这把火的炙烤下索性没有睡觉,由点火者充当顾问,现场办公,迅速组建了全县第一个“文革”战斗队,连夜在校内闹起了“革命”,从此,这把火在全县上下整整焚烧了十年。值得庆幸的是,雪公堂因早已更名而淡出了“革命者”的视线,才可在这场“火灾” 中幸免于难,从而获得了一个“苟延性命于乱世”的机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人们又开始正视历史,尽管雪公堂的旧主人在政治舞台上有罪于人民,但他兴办教育、造福家乡的那份功劳人民也是不会随意抹杀的。1983年夏,“雪公”何成浚的女儿何庆华女士从美国的加州大学回随县寻根,看到厉山老家的祠堂、祖坟早已在“文革”中荡然无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她心事重重地走进县一中的大门,看到她父亲当年建造的列山中学仍“安然无恙”时,很是感慨,立即拉着校长和一名老教师在“雪公堂”前合影。返美多年后还在台湾出版的一部书稿的后记中写到:“校名虽改,弦歌不辍,桑梓遗念,岂因时代不同而异哉!”

1984年夏,经随州市委、市政府批准,“雪公堂”三个字在销声匿迹20多年后再次出现在那座礼堂的正门上方,室内外也“整新如旧”,恢复了它的历史旧貌。这不仅表明了共产党人尊重历史的客观态度和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还标志着共产党人治理的共和国已经进人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

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很快恢复了重点中学的地位,教学质量也迅速恢复到“文革”前的状态。1979年到1986年,随州一中高考成绩3次夺得原襄阳地区重点高中第一;1987年到2000年14年中,随州一中的高考成绩一直领先鄂北(含孝感、襄樊、十堰)各重点中学,上省线人数一路率先突破100人、200人、300人,有几年上线人数甚至超过襄樊四中与五中的总和,成为鄂北地区公认的“龙头老大”。1993年3月,被清华大学确定为全国首批考前直接推荐保送生的重点中学,1994年60周年校庆时,时任湖北省教委主任孙德华题写了“神农故里,鄂北名校”以示祝贺,标志随州一中正式进入全省“名校”行列。

在这个时期,随州一中总结出的“抓纲务本、重法求实、同步教学、整体优化”的16字教学模式被全省推广,并因此获得中共湖北省委教工委、湖北省教委“全省教学先进集体”称号,此后,全省各重点高中来校考察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雪公堂也成为了交流中心,为配合学校对外宣传,雪公堂第一次承担了“校史陈列室”的功能,四周墙壁以图片和文字介绍学校在各个阶段取得的成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的一扇窗口。

在随州一中蓬勃大发展时期,国家教委发出了要在全国创建1000所示范高中的号召,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迅速拟订了创建100所省级示范高中、50所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计划,无论是办学历史、还是教学成绩,随州一中均在湖北省前十之列,因此,随州市人民政府于1995年作出了“将随州一中创建成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决定。

在选择创建方案的过程中,一直有“原址扩建”和“搬迁新建”之争,前者以随州一中员工及其海内外校友为代表,认为“学校不一定要有新房子,但一定要有历史文化传承”,特别像雪公堂这样的建筑,已经成为了有着丰富内涵的人文景观,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极力主张搬迁“文革”期间强占学校地盘的(涢水饭店、广电局、教委等)单位,恢复学校原有的版图面积;后者以随州教委的主张为代表,认为原地恢复成本太高,在郊区征地另建具有更划算的性价比,不仅随州一中会有崭新的校舍,规划布局也更加规范,而且,旧址腾退后可让实验中学进驻,原实验中学的校舍让给实验小学,等于是建一所新校,可以同时盘活三所学校。所以,此方案被最终采纳。

新校舍于1997年夏完成了大部分工程,搬迁已成定局,经过了痛苦的思想斗争,随州一中员工最终认可了搬迁计划,并于1997年秋开始搬迁到南郊现址,于1999年秋正式告别了雪公堂。鉴于校史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员工们产生了一个浪漫的梦想,不管旧址归谁管理,只希望将其命名为随州一中初中部,在名义上把雪公堂继续保留在随州一中的校园中,也可安慰海内外校友的感情。

这个提议受到海内外校友的积极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四大家”领导表达了这个愿望,在即将被列入调研课题时,随州市突然升级成为了地级市,熟悉情况的原“四大家”领导们岗位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随州一中的遗留问题瞬间就变成了“鸡毛蒜皮”,而且,旧址在新的格局中被划归到曾都区管辖,无疑又给问题的解决增添了新的难度。

七十岁的雪公堂对此始终保持着沉默,是高兴?是遗憾?或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谁也不知道。

在常人眼里,搬走就走了,搬来就来了,都是国有单位,都是政府学校,至于挂什么牌子、叫什么校名,已没多少意义。但有些人却觉得太有意义了,因为他们对这个建筑、对这所学校实在是太有感情了,已经到了难舍难分、心心相印的程度。如果说分手实属无奈,那么,若能挂上“随州一中初中部”的牌子,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继续拥抱雪公堂,也是对“相爱之后说分手”的补救和安慰,也算是尽到了自己的情分。

随州一中七十周年校庆期间,新一中校园的中央建了一座校史坛,红色的花岗岩基座上,设计了一组浮雕,把雪公堂和雪公本人以艺术的形式请进了新校园,但是,从海内外回来的校友们对此仍不太认同,他们仍然要来到我面前的雪公堂前聚会、合影,在他们眼里,雪公堂之所以叫雪公堂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里曾有他们的青春和梦想,也曾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值得欣慰的是,随州一中搬迁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于1999年参加高考,仍以优异的成绩雄踞鄂北各重点高中之首,其中录入清华、北大9人,再次刷新了我市的高考记录。

2001年,正式拉开了湖北省示范高中评估验收工作的序幕,经初评、复评、复核,于200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湖北省教育厅认定为“湖北省示范高中”,综合评分至今仍列全省示范高中第二名,遗憾的是“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验收项目已被取消,不然的话,拿回这块牌子应该只是程序问题。

掐指一算,雪公堂今年已经83周岁了,其归属至今尚未定论,从法律层面看,建筑物所有权以及土地所有权仍归随州一中所有,而实际使用权已交给了曾都区实验中学。

我又绕着雪公堂走了一圈,也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雪公堂及其当年一道走来的两位小伙伴——东西教学楼,已被抹去沧桑的痕迹,穿上了鲜艳时尚的外衣,算是追寻新时代吧;雪公堂南北向的长度似乎也短了一些,经打听得知,原来是为了扩建操场而拆掉了大礼堂的舞台,也算是为时代的发展所做的牺牲吧。

从甲午战败到雪公堂建成,雪公整整准备了40年,在这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他在孙中山、黄兴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多少次出生入死,最终推翻了封建统治,为民族复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后来又不遗余力地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华民国的统一,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在中原地区短暂的平静期,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家乡兴办现代教育,让这片土地更早地接受到了现代文明的熏陶,让更多的家乡子弟成为民族复兴的精英。

从雪公堂诞生到今天的80多年里,随州的基础教育水平一直走在湖北省的前列,随州一中全面继承了列山中学“发奋为雄”的办学理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于世纪之交成为了湖北省排名第二的示范高中,并创建成了国家级文明单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认真思考总书记的话,今天的中国梦中应该也融入了雪公那代人的梦想,雪公堂就是最好的见证。

随着中国进入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推进到了历史最好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并向世界强国迈进,中华民族受人欺负的时代必定一去不复返!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按照党的十九大规划的蓝图,当雪公堂百岁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成为现实!

(作者:帅文清,随州一中高级教师,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