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社情民意>详情

关于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的建议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19-01-15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主要是指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下,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企业。在我国,小微企业规模已近5000万家,提供了 85%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五年来,我市小微企业规模总量也在不断壮大,2013年登记注册小微企业达12.9万家,2015年就接近17万家,从业人员占全市总就业人口的四成以上。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可以说,小微企业对我市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惠民生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行通道、上游涨价进一步压缩小微企业利润以及网店经营模式冲击的大背景下,我市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日趋恶化,死亡率日渐偏高。虽然政府已出台了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帮扶措施,但小微企业依旧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亟待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关注和扶持力度。

一、我市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综合分析我市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困难,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招工难、融资难、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开拓难、税费负担重。笔者以为,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包括内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因

1.小微企业经营者总体素质偏低

我市大多数小微企业经营者个人管理水平、决策水平不高,选择经营项目时跟风意识强,创新意识差,容易导致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同时经营者只顾个人利益,忽视企业再生产利益,导致企业遭遇竞争时难以为继。

2.小微企业管理模式多不成熟

我市很多小微企业因处于发展初期,多采取家族管理模式,且多数不重视管理体系制度保障,为企业后期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困扰。

3.小微企业自身缺乏“造血”功能

在市场的挤压下,我市很多小微企业都忙于“求生存”,顾眼前利益多,考虑长远少,很难主动给未来“造血”,普遍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一旦企业遭遇发展“瓶颈”就难以转型和自救。

(二)外因

1.市场不利因素增加

近年来,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人才匮乏等,都让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身处内地小城市的我市小微企业,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

2.发展环境受限

在缺乏政府统筹的前提下,我市小微企业的分布凌乱分散,绝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较为简陋,必然影响到其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也阻碍了产业的优化布局,后续发展更显乏力。

3.地方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市虽然也出台了不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与大型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政策受益”仍远远不够。

以下两方面需引起重视:

一是有些部门在落实政策时,仍眼盯大企业,对小微企业发展缺乏发自内心的热情,承诺多,兑现少。其中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很多基层干部总觉得扶持“创业”,就是要创办规模企业,对创办小微企业兴趣不大。实际上,很多初创业者,绝大多数都是外地返乡青年,他们受财力、物力、经营管理能力受限,刚开始只能创办小微企业;

二是企业主不了解政府扶持政策。小微企业受制于自身经营条件,平时很难接触到主流渠道,对政府政策信息缺乏了解,而有些职能部门又没有深入小微企业经营一线,双方沟通渠道不畅通,很多政策自然成了空文。

二、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的建议

如何帮扶随州小微企业发展?笔者认为,在继续加大现有扶持政策力度的基础上,可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1.激发创业热情,营造小微企业大发展的氛围。

建议政府成立小微企业综合协调办公室,对全市各类小微企业单独登记造册、分类管理,并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市场限制和政策扶持限制,向创业者全面开放,形成良好的全民创业氛围。

2.打通帮扶渠道,引导小微企业迈上新台阶。

一是打通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联动渠道,高效利用大中企业的资源,以大带小促发展;二是打通小微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联系,推动企业创新转型;三是推动小微企业走出去,帮助他们开拓新的商业领域,挖掘新的商机,形成市场差异化发展格局。

3.转变干部观念,贴近小微企业服务。

相关职能部门的干部,应切实转变观念,尽可能贴近小微企业做服务,工作做到实处,做出成效。既要主动把政策宣传到位,又要主动去急他们之所急,帮助他们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和消费需求,鼓励他们做大做强。政府可以将这些干部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成效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总之,小微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又直接牵涉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幸福获得感。在招商引资难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政府更应加大对我市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为全市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增加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