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政协文史>详情

董必武视察随县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19-01-18

1960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偕同夫人何莲芝、秘书及保健医生、小车司机一行5人,在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张体学及其夫人林绍南、省政府办公室负责同志陪同下,轻车简从,上午6时从武汉出发,沿途边走边看,于10点多钟抵达随县。当时,我任中共随县县委第一书记,负责安排董老一行的接待工作。董老亲切的教诲,俭朴的生活,严谨的作风,平易近人的风范,一直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

 

鼓励发展林业

董老一行到达随县后,我首先请示张体学省长,向董老汇报什么,怎么汇报,张省长说:董老已年近七旬,汇报时间长了怕身体吃不消,鉴于他是分管林业的国家副主席,而且对林业特别关心,最好只汇报林业和全县荒山绿化情况,还须简明扼要。

下午两点钟,在县委办公楼二楼会议室里,我准备了一张随县地图,根据张体学省长的建议,指点式简要地汇报了随南大洪山林场、随北七尖峰林场深层次绿化的具体做法和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城郊谢家寨林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已建成全县各类树苗供应基地的新举措;以及每个生产大队建立林场,逐年有计划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改变随中99条光秃岗的面貌;育林、绿化荒山的先进人物,厉山人民公社林场的土林业专家张成新被评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等情况。董老听后非常满意,并肯定地说:“你们这些办法都很好,一定要坚持下去。”同时又追问:“现在经济十分困难,煤炭供应紧张,烧柴又得砍树,无柴又要断炊,不知你们食堂烧的什么?”我回答:“我们机关食堂烧的稻谷壳,而且不少局机关食堂都把灶改了,烧稻谷壳。”董老称赞说:“好,这样好,这就解决了森林保护的大问题。还得多途径想办法代替用木柴做饭,你们还可以修沼气池,用沼气做饭,这也是个很好的办法。”他说着便拿出随身带的有关修建沼气池的图纸和有关书籍、资料,详细地介绍具体怎么修建,怎么使用,怎么方便卫生等事项。最后他强调:“植树造林,栽种绿化是一个方面,管理保护又是另一个方面,而且保护比栽种更重要。只要做到不用木柴做饭,保护林木的工作就好办了。”

董老走后,县委机关遵照董老建议和留下的图纸、资料,在机关食堂背后成功地修建了一个较大的沼气池,将其所产生的沼气,用于机关食堂烧火做饭和晚上点灯照明。董老回北京后,还专门写信询问随县修建和使用沼气池的情况,县委回信就此事作了详细汇报,董老十分满意,又多次写信并邮寄改进沼气池的书籍和资料,期望能向全县推广。这些信函至今保存随州档案馆,成为十分珍贵的资料。

 

体察群众疾苦

工作汇报只一个小时,董老提出要到县委机关大院、办公室、干部宿舍去看一看。原来机关大院内的场地都空闲着,既未栽花也未种树。县政府大门外一大片空地长期荒芜,长满杂草。1958年冬县委动员全体机关干部开荒,把它改成为良田,种粮种菜,专班管理,所收粮食和蔬菜交机关伙食团,用于改善干部生活。冬春种小麦、蚕豆,夏秋种白菜、萝卜、青菜。由于土质肥沃,收成很好。机关干部轮流参加生产劳动形成制度,在那“瓜菜代”,粮食奇缺的年代,解决了不小问题。

董老出县政府大门,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颇感兴趣,便询问我:“你们的菜种这么好,是怎么种的?请了外边的人帮忙没有?”我如实地汇报说:“这也算是机关干部的一块‘自留地’吧!全都由干部轮流种作,一个月轮流一次,已形成制度,到时自觉到岗,而且情绪很高。”董老又问:“那些青年人他们都会种吗?”我回答:“有些年轻干部,包括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开始的确不会,但是我们炊事班的炊事员,他们出身农村,大多是种田种菜的能手,农时、耕作、技能、管理等都听他们的指点。”董老听后似信非信地点头,没有明确表态。

随后,他又让夫人何莲芝调查核实。先找一般干部个别交谈,然后到菜园里同参加劳动的干部谈心交心,直到证实干部所讲的情况与我说的完全一样时,他才放心地赞扬说:“让干部轮流参加生产劳动这个办法很好,既锻炼了干部,又改善了生活,称得上是一举两得。”

 

参观十年建设成就展

在随期间,董老还参观了《随县十年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展览设在随县人民委员会东侧的“农业合作化”大厅,约1800平方米,分8大部分,以照片、实物为主,兼图表、文字、油画、沙盘、模型等,场面十分壮观。这是建国以来随县规模最大的一次展出,筹备了半年时间,展品3万多件,工作人员104人,准备展出7个月,当时已接待观众25000人次。

我介绍了展览的大致情况,董老重点观看了工业、农业、水利和林业的建设成就,边看边问、边赞扬、边建议。当看到厉山公社农具厂青年工人徐开玉创制“状元犁”和插秧机厂试制成功“插秧机”时,董老说:“工业发展面向农业,手工业下乡为农业服务,这个路子走对了,要继续坚持下去,发扬光大。”当看到农业的粮、棉、油产量10年翻五番时,他非常高兴地说:“随县是农业大县,每年上调几亿斤粮食支援城市,支援国家工业化,对国家作了很大的贡献。稻谷已达到亩产千斤,皮棉亩产百斤,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但是,若要继续增产,就得引进良种,改良土壤,技术革新,科学种田;特别是要实行农业机械化,办化肥厂,县委应有长远的规划,分期实施,绝对不要像‘大跃进’放‘卫星’那样,说大话、放空炮。”

当看到黑屋湾大型水库竣工,随后又开工兴建封江、先觉庙等三座大中型水库时,他深有感受地说:“随县水利资源丰富,兴建10座,20座大中型水库不成问题。建水库的目的在于防洪、灌溉、发电、养鱼、水土保持、山林绿化,车水沟80里长渠实现了灌溉、发电、水力加工一条龙,这就很好,要在综合利用上做文章。”

当看到谢家寨林业技术员张成新绿化荒山、荒滩和帮助大队办林场的先进事迹,以及大队办林场的统计数字已达500余个时,他感慨万分:“植树造林,是利于当代受益,又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要吸收‘大办钢铁’乱砍树的教训,破坏起来容易,几个月把满山的树都砍光了,营造起来就难了,需得一、两代人的时间。随县要想林业大发展,一是以大队为主,建立苗圃基地。这方面你们已走到全国的前面了,还需做好巩固工作。二是全民动员,植树造林。县委动员机关、学校义务植树,大队分片有计划地集体植树,鼓励社员房前四旁私人植树。三是下封山令,严禁砍伐。严格按规定办理砍伐审批手续,打击破坏森林的犯罪分子。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坚持国营、集体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社员三者利益。”

 

严格按政策办事

董老在与我交谈时问道:“去年我给你们转寄贵县环潭镇居民马绪诚的两封信以及我的附信你们收到没有?”我回答:“都收到了,我们按您信上的嘱托,同环潭镇委一起组织了联合调查组,查遍了豫、鄂、皖的14个县市,证明马绪诚脱党是实,但没有出卖组织和同志,已作了历史结论,并通知了街道办事处及其本人,安排他在镇工商联做事。”董老十分感慨地说:“弄清一个人的历史,是个十分复杂而严肃的事情。处理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曲折万变,何况党员个人的经历就更加复杂了。解决这些问题,务必坚持两条:一要实事求是;二要按政策办事。老马确是我的同乡、同学,你们千万不要因为与我有关系而徇私情啰!”随后,他又打电话环潭镇委办公室核实后,才放心。

马绪诚原本是黄安(今红安)县人,与董老是青少年时的好友,而且是董老介绍入党的早期中共党员,黄麻起义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任营长。1932年9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负伤离队,遭红安反动当局通缉,被迫逃至随县环潭店隐蔽。在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因其历史问题弄不清,甚至有“叛变投敌”之嫌疑而受到审查,加之本人又提不出直接证明人及证明材料,故而审查不休。马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试图写信给董老,求助能否出个证明和提供其他证明人。谁知董老很重友情,当即给县委、镇委来函证明马入党和参加革命的经过,还提供了能证明脱党内情的人员名单及详细地址,使马的历史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下午4时,环潭镇委专门找了一台“丰收牌”28型拖拉机,将马绪诚送到县委办公室,让其当面向董老说明实情。马绪诚见到董老及其夫人时,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着董老的手:“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我的问题解决了,请您放心。”董老鼓励他说:“你虽身不在党了,但心不能离开党,望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发挥余热!”

 

同劳动模范合影

董老一行到随县时,正赶上全县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劳动模范们欣闻董老光临随县,怀着对董老崇敬之情,迫切要求同他及其夫人见见面。为此,我请示并征得董老和张体学省长的同意,安排在第二天上午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

12日清晨,天不作美,寒潮降临。霎时,北风呼啸,寒气刺骨,室内气温降至零下2度。代表们虽求见心切,又顾虑董老身体受不了,建议县委向董老转达,可否取消这项活动。当我征求董老意见时,他却执意不肯地说:“已经答应代表的事情,就一定要办,而且要力求办好。天气冷算什么,代表们都不怕冷,我为什么就怕冷!”

会见和合影安排在县人民委员会大院中间空场子里进行,劳动模范和列席人员近千人分十几层排队,站好位置,欢迎董老的到来。当董老冒着严寒健步走到代表们前面时,全场群情激奋,响起了一阵热烈掌声,且经久不息。董老非常尊重人民群众,见此情此景,激动得用右手摘下帽子,举过头顶向代表们挥舞致意,并问候:“同志们好!你们辛苦了!”

这一张董老同随县劳动模范的合影,成为随县人民对董老的永久怀念。

 

艰苦朴素的楷模

董老平时生活非常俭朴,不讲排场,不奢侈浪费。他既从自身做起,又要求各级干部也能如此。加之到随县时,正遇上国家暂时经济困难之时,他更加严格要求,克勤克俭,与群众同甘共苦。

在随期间对董老的生活安排,张体学省长遵照他的嘱咐,早已向县委领导作过详细交待。坚决按“四菜一汤”,两荤两素的伙食标准安排生活,两荤也不要大肉大鱼,多搭配些素菜,并再三强调一定按标准办事,否则董老是不会答应的。至于主食,董老是黄安(今红安)人,爱吃糍粑,给他炸点糍粑就行了。我十分重视,指派专人按标准为董老安排伙食,只是增加了一碟随县特产——厉山腐乳。

中午就餐时,董老发现有饭掉在桌子上,马上用筷子细心地捡到自己碗里吃了,时时处处都十分注意节约粮食。他很兴致地从碟子里夹了一点腐乳品尝,称赞:“味道真好,不愧为随县名品佳肴!”当他伸筷去再尝点时,却被保健医生用筷子拦住:“再好吃的也只能尝一尝,不能再二再三。”董老只好将筷子收回来,毫不反感。吃晚饭时,董老有滋有味地吃完了第一块炸糍粑,又去挟第二块时,同中午吃腐乳一样又被保健医生制止了:“你中午吃了两块我就没吭声,晚上已吃了一块,再吃胃就会有意见了。”董老非常尊重周围同志的建议,支持他们的工作,便顺从地放下筷子,颇有风趣地说:“唉,连吃饭都没有自由啊!”

 

给《随县报》题字

董老擅长诗词、书法,而且名扬海内外。《随县报》社同志便抓住董老莅临随县的良机,特请他为《随县报》题写报名,董老欣然应允。但由于时间太紧,未来得及题写。

临别时,董老紧紧握着我的手,诚挚地感谢随县同志的盛情接待,并对随县工作谈了个人的看法:“你们的菜种得好,干部轮流参加生产劳动好。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开荒种粮种菜,争取自给自足,这个办法好。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我回北京后跟中央讲,让中央机关干部也向你们学习。”

本来他已经上了车,又特意下车来对我说:“请你转告报社同志,题写报名一定照办,写好后送来,答应的事一定兑现,绝不欠账。”随后,董老一行驰车前往襄阳。

董老从丹江口水库视察折回武汉,下榻省委招待所。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用心题写了《随县报》、《随县日报》等三张不同形式的报头,供《随县报》社同志选择。他连夜打电话通知中共随县县委办公室,派人赴武昌领取。还特意交待随县领取的同志:“你们眼光要看远点,我题写《随县日报》正是考虑将来随县建设发展了,将小报改成日报也能派上用场。”

遗憾的是当时《随县报》已经停刊,董老题字存放在县档案馆一晃就20多年。直到1984年7月26日,中共随州市委决定《随州报》复刊,组建《随州报》编辑部。社长叶家训呈市委批准,报头使用董老题写的《随县报》,只是将“县”去掉,将董老诗词手迹“九州同”的“州”字移植上来,组成了《随州报》报头。如今,董老虽与世永别,每当读起《随州日报》,就会勾起人们对他的无限思念之情。

(作者:安海田,原随县县委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