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议政建言>详情

关于中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19-11-11

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序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加快开发中医药系列产品”的要求,市政协于7—8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市中药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显示,我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约5万亩;2018我市医药企业工业总产值42亿元、利税2.4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3%、2%;中药材出口1115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2%;消耗中药材(中药饮片)6000余吨,货值1.5亿元;纳入医保报销的中成药品种1390种,中药饮片1289个品规。中药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但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是采收无序,一些道地药材濒临危绝。连根采拔、过度采伐、违时采收,对药材品质造成极大破坏。近年来沙参、桔梗、苍术等优质道地品种已明显减少,一些道地野生中药材资源濒临危绝。

二是政策缺失,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国家和省级层面已经出台中医药发展详细规划,但我市规划尚未出台,产业发展缺乏引领。药材种植自主粗放,长期处于边缘状态。中药产业发展没有配套保护政策,产业税费减免、融资优惠、资金补助、项目支持等政策均未到位,发展艰难。虽然连续11年举办炎帝故里寻根节,但神农“遍尝百草,始创医药”的中医药文化遗产并未得到有效传承,中药产业发展依然沉寂。

三是基础薄弱,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种植无规模,满足不了大药商、大企业需求,难以形成市场优势,抗风险能力弱。流通缺活力,市内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中药材市场,没有规范的仓储设施,中药材大多以零散收购方式外销,现买现卖,原药变卖,无序竞争,市场波动直接影响药农种植积极性和收入。带动少龙头,本地中药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小,龙头企业少,初级加工多,地产药材转化利用不够,带动能力有限。全市还没有形成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生产、使用完整产业链条,没有很好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全面融合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市政协四届十四次常委会议进行了专题协商讨论。会议认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法定之责。随州是中药始祖诞生地、道地药材富集地,生物多样性显著,适合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用好中华医药始祖炎帝神农这张文化名片,讲好神农尝百草故事,发挥地域优势,壮大中药产业,对建设品质随州,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档:规划引领、规范种养、示范带动

1.编制《随州市中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保护本土道地药材优先、共享发展资源优先、集群发展优先的原则,确定我市中药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保障措施,明确部门分工,统筹协调发展,力争打造东有亳州、西有随州的全国中药知名城市名片。

2.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养。利用随州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制定随州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名录,确保野生资源永续利用。制定随州道地药材人工种养目录,确定葛根、苍术、水志野菊花、桔梗、夏枯球、银杏、金头蜈蚣、艾叶、金银花等主类品种,杜仲、栀子、虎杖、金樱子、覆盆子、重楼、芍药、丹参、川芎、麦冬等辅类适生品种,按照计划清单实施一县一品、一镇一品发展。制定道地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藏技术标准,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企业按照GAP标准种养大宗优质中药材,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争创国家优质中药材种养基地。

3.引导优质道地药材规模化种植。坚持“规范大田,开发山地,套种基地,保护野生,盘活四季”,充分利用林地、山地、坡地、滩头地、闲置地、屋旁、路旁、沟塘堰旁、田埂上、林下实施仿生态无间隙无死角种植,扩大种植规模到万亩。实施道地药材分层级奖励机制,主类品种、辅类品种连片种植万亩以上的,种植道地药材整村整镇整条路(10公里以上)推进的,政府在采收年分别给予奖励。支持中药企业在随州建立道地药材直供基地,引导农户订单式种植。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民土地入股,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

4.发挥示范区带动作用。采用“龙头企业或种植大户(牵头)+合作社或村委会(组织)+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以中药生产企业或种植大户为龙头,以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周边镇和林场为核心,以建立华农、武大、华科、湖大、湖北中医药大学农学院、药学院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工作站为依托,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中药材种植。支持洪山二月风人工种植葛根和神农牡丹谷油用牡丹申报国家中药材种植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支持田丰现代农业金头蜈蚣人工繁殖研究;扶持何店富饶农业建设全市道地药材育苗育种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不断提升种苗科研创新能力。

二、扩面:畅通物流、壮大龙头、延伸链条

5.构建中药材流通体系。在大型种植基地设立中药材快检点,减少检测中间环节;建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烘干、仓储设施。支持天力大药房建设集初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吸纳周边乃至全国药商向随州集结,推动中药材流通规模化、信息化,逐步将随州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材交易专业市场和仓储物流园。

6.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支持健民随州公司以道地药材为纽带,组建中药企业集团,力争使用本土道地药材比例达到60%以上。加大健民集团叶开泰国药(随州)有限公司、湖北广仁药业有限公司对道地药材的开发力度,以国家级药品为龙头,开展配方颗粒剂研发,促进随州制药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支持随州神农百草药业有限公司、湖北神农古方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开发道地药材和大宗药材,完成道地药材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培育道地品牌。

7.提升中药材附加值。利用我市道地大宗中药材金银花、银杏叶(果),建设提取物生产基地,整体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绿色循环经济。

8.延伸大健康产业。支持神农牡丹谷丹皮、裕国菇业香菇、二月风葛根、小森林蜂胶深化功能性食品、保健品药用价值开发,增加产品附加值。坚持药旅文旅食旅融合发展,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园、神农文化产业园建设落地;打造神农百草园,建设中药标本博物馆、中药材展览馆、鲜药采收体验馆;挖掘洛阳银杏谷、大洪山风景区、炎帝神农故里、淮河抱朴谷康养潜力,开发具有中药始祖地域特色的健康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国家、省级知名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荟聚传统烹调工艺,选取道地药材制作中药养生菜肴,增强受众体验,宣传中药功用、传播中药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城市绿化优先考虑药用树种、药用植物,引导村镇路旁、房前屋后种植开花药用植物,发展美丽乡村药旅经济。打造集中药种植、健身娱乐、民宿旅居、特色食养、中医药养生于一体的“慢城慢生活养生小镇”,发展品质随州大健康产业。

三、优环境:强化领导、优化政策、优化人才

9.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的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具有独立职能的中药产业发展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中药产业发展。成立企业牵头的中药产业协会和多个子产业协会,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中药产业链集群发展。

10.优化政策支持。加强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中药产业项目;鼓励中药企业组建融资互保联盟;推动银企合作,扩大授信规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强化政策扶持。出台《随州市中药产业保护发展管理办法》,将中药材发展纳入市级发展保护目录,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级涉农涉药涉研扶贫专项资金和建设项目。建立中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和中药新药投资风险基金,支持药企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引进和转化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给予相应补贴;对药企申请专利给予经费补助;对成功研发中药新品上市、保护中药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给予奖励;支持中药实体企业享受减税降费、出口退税、土地使用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医保报销体系支持医疗机构利用道地药材研发传统工艺的院内制剂,并在规定的行政区域内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调剂使用,形成特色品牌。推动国医馆建设,打造智慧中药房。

11.优化人才培养。开展基层中药材生产、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资源保护和采收采种、储运流通专业水平。开展市校合作,广泛招才引智,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中药材专业人才队伍,促进中药创新成果在随州转化。

12.营造良好环境。将《中医药法》纳入“七五普法”内容,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地方教科丛书,大力宣传中药产业发展对建设品质随州的重大意义,为中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开展“神农尝百草体验日”活动,增强群众对中医国药的信任。借助寻根节大型活动平台,承办中医药文化大会,加强本土中药企业与国内外中医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