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议政建言>详情

关于推进全市应急产业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19-11-11

根据市委市政府抢抓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机遇,大力推进“三城四基地”建设的要求,市政协于6—7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市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显示,我市应急产业集群雏形初显,重大项目扎堆推进,科技含量逐步提高,推动力度不断加大,行业影响日益扩大,已经成为我市增势最为强劲、投资最为密集、效益最为突出的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应急产业关联企业120家,其中专汽生产资质企业40家,央企及地方国资背景企业9家,军品资质企业5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随州专用车成为全国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区。

调研发现,我市应急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产业发展特点鲜明、前景可期。但从产业结构、市场主体、创新驱动、金融保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同质化问题突出。我市应急产业总体上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企业大多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高端品牌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占比低,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产业互补和联动不强。就随州应急专用汽车而言,虽然在产量上已具备相当规模,但产品结构仍有待调整。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同质化问题依然突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以及智能化、轻量化、新能源的高端品种、前沿产品还不够多。

二是市场主体结构不优,集群优势尚未形成。我市应急产业企业数量不少,但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不多,缺乏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性好、行业领先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同时行业配套水平不高,目前我市应急产业虽然有“名牌”主导企业,但基本没有“名牌”配套企业,企业之间缺少产业集聚的配套关系,应急产业“集”而不“群”。应急专用车零部件企业虽然有数十家,但整体配套率不到30%,应急专用车企业需要大量外购底盘、零部件。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我市应急产业领域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由于认识不到位,缺资本、无实力等,还存在不愿创新、不敢创新的问题,有的企业对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研发投入不积极,专汽企业对智能控制系统、新能源核心“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依赖性强。尤其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装备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急装备制造与新技术、新工具的融合较为滞后。

四是企业普遍资金短缺,加快发展后劲不足。当前,我市不少中小企业面临信贷担保难、融资渠道窄、现金流紧缺的问题。特别是我市应急专用汽车企业正处于技改扩能、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研发投入、公告费用支出、五险一金支出、节能环保投入、原材料采购等等,占用了大量的现金流,在近年来整体形势吃紧、融资渠道紧缩的情况下,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有的前期贷款规模较大,新增贷款困难,有的缺少担保,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有的被银行抽贷,为了生存,只有四处融资,有的甚至向民间高利借贷,严重挤压了企业原本狭小的利润空间。

五是创新人才极度紧缺,“两头缺”仍是难题。高端人才与实用人才两头都缺、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受人才政策、评价激励机制和投入不足等制约,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流失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市政协四届十四次常委会议进行了专题协商讨论。会议认为:应急产业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作为。要以大产业、大格局、大谋划,把应急产业作为随州经济命脉来经营,从调整产业布局、壮大市场主体、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我市应急产业发展壮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制定规划,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按照应急产业定位和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完善配套园区功能,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立足专用汽车,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应急企业落户随州,为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加快产业融合、跨界融合发展,重点促进应急专用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对接,促进我市应急产业提档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围绕应急通信、应急医疗、应急防护等产业,加快补齐短板,丰富应急产业体系和种类,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协同化发展。

二、壮大市场主体,增强聚群效应。一是下大力气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将这部分企业的关键技术开发、核心部件制造、关键工艺装备等作为重点支持方向,这既有利于其自身的成长壮大,又能带动本地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升级改造和发展。二是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企业。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骨干企业情况,选择一批中小企业作为培育重点,鼓励企业瞄准龙头企业配套业务,搞好新产品开发,提高配套能力,加快自身发展。三是大力推进企业间的配套协作。运用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职能,加强我市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共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的产业链,推进我市应急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发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围绕“五大特色产业园”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重点在电子信息、智能化、新材料、汽车配件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政府、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行业、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比如专汽汽车实验室,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聚集一批创新团队,培育一批科技型成长企业,做好人才、技术和项目储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支撑。一是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围绕我市应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结合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来完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二是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科研院校加强合作,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打造创业实习基地等。三是强化人才载体建设,主动与高层人才和专业研发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六大中心”建设,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

五、完善配套政策,助力产业发展。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研究制定我市应急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财税、土地、信贷融资、人才、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建立应急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基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重点支持我市应急产业发展的布局调整、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重大技术改造、品牌创建等。要严把项目审查关,回避普惠制,不具备标准的企业和项目一律不能享受相关政策。加快建立融资平台。健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培育一批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缓解企业融资压力;鼓励推动企业上市、上柜融资,从证券市场获得有力的资金支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把握好应急产业的政策导向,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应急产业体系,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计划和政策支持。加强与其他“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应急产业发展联盟成员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共享。

六、注重诚信建设,改善信用环境。企业要树立诚信理念,着力提高信用等级,做到有借有还,按时还贷,杜绝资产转移、挪用贷款等失信行业为。要加快推进我市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维护金融经济秩序。加快建立集市场监管、税务、法院、环保、银行、保险等多部门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助力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对中介机构的评估结果互认。

七、发挥平台优势,助推科技创新。以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为平台,充分发挥研究院人才优势,加大政府投入,将省专汽研究院的基本运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让科技人才专注于科技创新。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