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19-11-21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为加快推进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随州高质量发展。8月下旬,市政协副主席黄秋菊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对我市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重点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及“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视察组成员实地察看了我市及随县、高新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情况,与随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及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并组织视察组成员到外地学习考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总体情况 1、“一网覆盖”基本实现。一是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我市39个市直部门全部铺设到位,市、县(市、区)、镇、村级光纤均铺设到位,实现了五级覆盖,桌面到达率达到60%。二是积极与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服务事项,按照“四级四同”要求梳理对接政务服务事项1608项。三是三大基础平台基本建成。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已建设完成,包括信息资源目录1287个,信息21338项,已挂接资源数为1285个,已发布服务数为1361个 ;市电子证照平台已录入证照目录535本,覆盖数据6.2万多条;政务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自建系统对接,原食药局、不动产登记中心自建系统与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已完成对接(老系统),市住建局房地产市场信息管理平台、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系统完成部分对接,市公积金中心、玉龙供水公司已完成与湖北政务服务网对接。 2、“一门进驻”较为彻底。截止目前,市级政务服务大厅进驻单设窗口部门43个,进驻窗口工作人员196人。整合市编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等21个部门事项形成综合窗口,交警车驾管、人社医保就业、住房公积金、交通运管等4个分中心已全面进驻。 3、“一次办好”加力推进。一是认真梳理编制“四办”清单,共梳理市级依申请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1281个,“马上办”事项447个、“网上办”事项990个、“一次办”事项867个、“就近办”事项310个;其中高频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101项。全市即办件事项8853个,占比45.7%,不见面审批或最多跑一次事项17285个,占比89%。二是推动鄂汇办APP便民服务对接,市公积金中心、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交通局等单位12个事项已对接完毕,具备上线条件,其他12个单位98个事项或正在开发或纳入后期规划。三是推进自助式服务设备向基层延伸。高新区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村级涉及的12个服务事项均实现了在各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综合受理,一个窗口多个事项一次办理。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营造“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调研指导,到政务服务大厅实地走访查看,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市委主要领导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强力推进“一网通办”,全面推行“一窗通办”,坚决落实“3550+100”改革任务,持之以恒简政放权、提速增效,最大限度方便企业群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推动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形成共识,快速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工作,近几个月来,此项工作一直稳居全省第二。 2、简政放权,全面清理调整审批事项。持续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衔接落实工作。自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展5轮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2016年至2018年,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97项,其中取消30项,承接20项,下放16项,合并5项,调整26项。2018年公布《随州市市级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目录(2017版)》,锁定行政许可事项300项、公共服务事项373项。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开展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并公布保留审批事项清单。 3、流程再造,最大限度提升审批效率。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有效协调,简化审批手续,提升审批效率,强化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机制。结合全市机构改革,进一步梳理调整政务服务事项,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考核通报,提高服务指南和审查细则精细化程度,优化政务服务流程,简化办事材料,精简办事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力求实现一张清单告知、一个标准受理、一个平台流转。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中,全面清理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审批、中介审查等各类事项,目前确定审批事项71项,其中保留21项、合并办理7项、转为内部协作5项、调整审批时序38项。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分类制定了四个阶段的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的房建、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流程图,明确每个类别的总审批时限和四个阶段的审批时限,并细化到每一个事项每一个环节,极大优化办事流程,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办证时间,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有力的促进了企业项目落地建设。 4、创新举措,多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深入推进省、市、县(市、区)三级证照清单化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全面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大力减少盖章、审核、备案、确认、告知等各种繁琐环节和手续,精简办事证明材料。截至六月份,市本级取消证明事项4项,县级取消证明事项152项。整合各地各部门非紧急类热线平台资源,推广容缺后补、绿色通道、首席代表、告知承诺、邮政送达等便利化措施,设立五类综合窗口、成立帮办代办服务中心、推行二手房和水电气过户联办,提高办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乡镇(办事处)便民服务大厅和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与政务服务平台无缝对接,提升了基层“一站式”服务能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念观念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及“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是目标也是手段,它倒逼“放管服”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尽管前期我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认识层面与改革要求比、与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比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学习得不够,研究得不透,想重视不知道怎么重视;习惯于传统的线下工作模式,在“放”上有担忧,怕失去手中权力,怕服务对象失去监管,在“服”上少办法。 2、平台建设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线下平台即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大多面积不足,企业和市民办事区域混杂,少数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如水、电、气等未能入驻。线上平台功能不完备,互联互通不够,部门自建系统与省市一体平台没有完成对接,存在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我市在湖北政务服务网注册的自然人、法人均不足10%,“鄂汇办APP”下载次数、注册人数均偏低。高频便民服务事项与“鄂汇办”对接上线事项较少,网办率不高。自助服务终端设备数量不足,且多数自助系统不能正常操作。 3、队伍素质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窗口工作人员来自进驻中心的各个部门,身份多样,有公务员,有事业编制人员,还有劳务派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熟练程度不一,而且都是线下平台服务为主配备的工作人员,习惯于线下办理,对“一网通办”新系统的操作流程尚不熟练。 4、简政放权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任重道远,该放的事项放不下去,放下去的少数又接不住。有些审批事项形式上进了“一门”,实则又回部门转了一圈。 四、意见与建议 1、夯实平台建设这个基础。一是加大投入,让平台“全”起来。一手抓线下平台即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一手抓线上平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建设大数据能力平台以及各类应用软件,增加终端自助服务设备。二是优化布局,让秩序“美”起来。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合理设置办事窗口,明确功能分区,设置导引牌;设立预约、叫号系统,避免服务对象扎堆和无序办理。三是打通壁垒,让数据“跑”起来。网络平台要实现互联互通。按照“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步伐,确保市、县(市、区)所辖各级各部门接通电子政务外网。加快与省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打通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加快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四是加强宣传培训,让网络“用”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网办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的培训宣传力度,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提高网上可办率和全程网办率。 2、紧盯简政放权这个核心。一是进一步在“减”字上下功夫。着力消除行政审批的“堵点”和“痛点”,进一步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和办理程序,进一步明确统一影响行政审批整体效率、法无明确规定的办理环节,真正做到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二是在“并”字上下功夫。推广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编制事项审批受理、办理标准,逐步推行一窗受理,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实现一个事项“进一门在一窗只一次”就办好。三是在“优”字上下功夫。多途径提供精准服务,实行容缺承诺制,推广帮办代办、节假日预约、短信告知、邮政送达等特色服务。 3、突出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窗口工作人员素质,决定着服务效率的高低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出台《关于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选优配强工作人员,将业务素质过硬,服务态度好的公职人员选配到窗口工作。完善窗口工作人员管理和考核机制,强化中心对工作人员的统一管理,实行月考核通报,年兑现奖惩,保持窗口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4、强化体制机制这个保障。一是理顺体制。市、县(市、区)各部门要尽快明确机构改革后的“新三定方案”,健全工作专班,配齐工作人员,明确职能职责,明晰“权责清单”,及时认领发布事项。合理划分市、县(市、区)审批服务事项,做到“下得去” 、“接得住”。设立高新区分局,核定机构人员编制,确保工作不断档、不缺位。二是建立疑难杂症会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作用,对于情况复杂,难以按标准化办理的事项,实行一周一会商,推动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完善考核督导机制。根据县(市、区)和各部门承接的审批服务事项,科学设置考核体系,坚持每月对全市“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通报,以考核倒逼工作推进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