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20-08-17根据市政协党组和市政协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组织开展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 调研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抓住“两个关键环节”,推进“三个全覆盖”,形成“两个闭环”,强化“五个保障”,有力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为取得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做出了随州贡献。但这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些弱项和短板: 一是专业技术支撑能力不足。按照我省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要求,我市14家医疗卫生机构应具备核酸检测能力,但疫情初期能开展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仅2家,目前也只有5家,县市区大量“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样本需借助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疫情防控难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是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全市公共卫生防疫人员仅551人,懂防疫、有经验、会流调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太少,与我省每万城乡居民配备5-6名合格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配备不少于1名公共卫生医师的要求相距甚远。市疾控中心近年招聘的4名硕士研究生,因待遇和职称晋升问题已有3人辞职。全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生2.35人,低于全国2.77人的平均水平。传染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医生尤其缺乏。 三是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少。全市无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也没有单独的传染病大楼。每千人口床位数5.56张,低于全国6.30张的平均水平,其中重症医学科床位102张,占床位总数的0.8%,低于5%的配备要求。防疫初期负压救护车仅1辆,占救护车总数的1.4%,低于10%的配备要求。多数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设置不规范,床位和医护人员少,不能适应集中救治需要。 四是信息化建设不畅通。随州没有建成区域医疗卫生数字一体化平台,在疾病监测、应急处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及第三方数据采集应用等方面未形成完整数据链,不利于科学研判疫情。 五是防疫物资储备体系不完善。全市没有符合规范标准的应急物资储备库,仅有的1个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只有106平方米,储备能力很弱,疫情初期口罩、防护服等重点物资供应极不稳定。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装备和保障经费有限,储备只能保证短期消耗,无法满足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市政协四届十六次主席会议进行了专题协商讨论。会议认为:公共卫生服务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和平战结合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隔离墙,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强县、活乡、稳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把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成合格的“前沿哨所”。每个乡镇卫生院建立规范的发热门诊,人口密集的乡镇力争建设一个符合标准的感染隔离病区。推动建立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及城市三级医院与医共体牵头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医疗新格局,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是完善疾控工作机制。健全以市、县(市、区)疾控中心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社会协同、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和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规范化建设和运行,切实提高预警监测、流行病学调查、防控处置、检验检测“一锤定音”检定能力。加强县级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设备配置,提升辖区常见健康危害因素和传染病检验检测、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 二是创新医防与卫生监督协同机制。制定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实现卫生监督、疾控机构和医疗单位工作衔接联动、服务连续整合、信息互通共享。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卫生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现代化。 三、健全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一是加强救治能力建设。整合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专业救援机构、120急救机构等资源,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救治网络,加强感染、呼吸、重症等专科建设,提高重大疫情诊治水平和危重症救治能力。建立独立的指挥型急救中心,打造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院前急救“10分钟急救圈”, 提高紧急救援应急处理能力。建设血站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数据交换平台和血液组织动员管理系统,提升应急用血供应能力。深化中西医结合,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重大疫情防控防治机制。 二是扩增应急救治资源。抓紧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计划和“十四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市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肺科项目、市中心医院传染病院(随州市应急救援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及妇儿呼吸专科重大项目和19个公共卫生设施项目建设。争取更多公共卫生项目和新基建项目。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布局一批有可能改造为应急用途的公用设施,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 四、强化公共卫生支撑保障体系 一是落实公共卫生经费保障。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所需经费由同级政府足额安排。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注重市县统分结合、当前和长远结合,积极争项争资。对重大卫生服务项目,各级财政据实列支经办机构和医院的工作经费。探索推进疾控机构实施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管理。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打造一支平战结合、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的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人才队伍。申请恢复市妇幼保健院、市疾控中心、市卫计综合监督执法局副处级机构规格,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设立公共卫生总师,各级疾控中心主任由同级卫健部门领导班子副职兼任,疾控机构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特设岗位。加快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培养胜任力强的一线公共卫生人才。足额配备公共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实用性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招聘,提高绩效工资总量,落实卫生津贴制度,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空间,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投身基层卫生事业。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定期到基层查房和会诊。制定公共卫生、流行病学、重症医学、呼吸、感染等重点学科医疗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计划,对引进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照炎帝人才计划给予适当补贴。重新核编、有序扩编、择优入编,妥善解决编外医护人员“在岗不在编”问题,盘活现有卫生医疗人才。扩大高级职称晋升比例,缓解中高端人才外流。 三是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构建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企业、社会、居民“五位一体”,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分类储备、分级管理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确保关键时候调得出、用得上。加紧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立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基础数据库,对纳入供应保障“战备”体系的生产、储备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完善应急物资采购制度。 四是畅通公共卫生信息保障。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区块链等技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建设构建涵盖疫情监测预警、医卫机构人员、病人病情医案、企业生产仓储、物资疫苗药品等重要信息,纵向贯通市县镇村(社)、横向链接相关部门、企业和医卫机构的区域卫生医疗一体化数字平台,提高公共卫生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设立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公共卫生应急委员会,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调机制,统筹调度、谋划、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风险防范、防控救治、信息发布、心理干预等各方面工作。 二是优化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多渠道监测预警和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科学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以医卫部门为主体,公安、消防、民政等部门及志愿者、公众、民间救援组织参与,组建一支常设的、一专多能的应急救援队伍,确保疫情和其他灾害出现后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完善应急心理援助网络,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 三是夯实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巩固完善公共卫生事件部门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推进工作对接、信息互通、措施协同。建立监测、排查、预警和防控工作一体化制度,完善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审批机制。发挥网格化治理优势,进一步健全市县镇村防护网络,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提高公共卫生社会治理能力。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和应急演练,提高公民公共卫生应急素养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方法,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爱国卫生工作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