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政声传递>详情

高赞干货 | 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学习资料汇总,转发学起来!(下篇)

信息来源:湖北政协  发布日期:2023-07-03



【编者按】


5月30日至6月1日,十四届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在京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开班式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在结业式上发表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沈跃跃、周强、穆虹、王东峰、姜信治作专题辅导,3位专家应邀授课。

为推动全国各级政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提升履职效能。《人民政协报》和“全国政协”公众号开设“十四届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专栏,刊发学习研讨班相关新闻报道、部分讲话和讲课稿。

为便利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共享资料、系统学习、促进工作,“湖北政协”公众号收集汇总了全国政协专栏中的完整学习资料,供学习交流!


目录(下篇)


王东峰:人民政协经常性工作及履职实践

姜信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

陈   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陈   理:《习近平著作选读》导读

孙熙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1

06

1

人民政协经常性工作及履职实践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王东峰


人民政协经常性工作是指在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闭会期间,按照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组织政协委员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主要有提案、学习、团结联谊、协商议政、委员视察、调查研究、对外交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文史资料、新闻宣传、大会发言等。我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政协经常性工作和履职实践,不断提高政协履职质量和工作水平,讲一些情况和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确保政协经常性工作及履职实践的正确方向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2019年首次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为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政协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十年来,中共中央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制度化成果。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阐明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工作原则、职责使命、实践要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里,我重点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政协各项履职工作指示要求等方面谈些体会,同大家交流和共勉。

(一)必须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政协经常性工作和履职实践必须坚守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切实落实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政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落实党对人民政协工作全面领导的各项制度,把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地落实到政协工作全过程、落实到政协履职各方面,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政协工作。这是做好政协经常性工作和履职实践的根本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深刻学习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做好政协经常性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结合自身职能和履职实际,有针对性地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领域工作的重要论述等,更好提高履职质量、推进经常性工作创新发展。

(三)必须坚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做好政协经常性工作和履职实践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做好政协经常性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自觉把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精准定位、科学谋划,无论是会议议题选择、调查研究,还是协商议政、成果报送,无论是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还是新闻宣传、大会发言、委员建言,都要紧扣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决策部署,围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真实反映情况,务实提出建议,努力做到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哪里,政协履职和经常性工作就跟进服务到哪里。

(四)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是做好政协经常性工作和履职实践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在继承中发展就是要坚持政协性质定位,把历届政协长期以来在经常性工作和履职实践中形成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好作风、好制度、好成果传承好、坚持好,巩固和发展好;在发展中创新就是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俱进,把政协经常性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好、发展好,更好服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二、深刻理解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和主要职能,准确把握政协经常性工作及履职实践的特点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是做好政协经常性工作的前提所在。新修订的政协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内涵既是丰富多维的、又是内在统一的,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立足政治看政协。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从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的辩证关系中,从人民政协在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和推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使命任务中,不断深化对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

(二)要胸怀“国之大者”,立足大局讲政协。自觉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格局中,从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优劣对比中,从“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比较中,切实找准人民政协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坐标定位和制度优势,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人民政协开展经常性工作及履职实践,要深刻认识其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平台特征,把握好政协参政不行政、建言不决策、监督不强制的履职要求,更好把坚持政协性质定位和发挥优势作用有机统一起来。

(三)要聚焦职能定位,科学精准履职。政协职能与经常性工作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经常性工作开展得越好,履行职能就越有成效,经常性工作寓于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全过程。新修订的政协章程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是指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人民政协的协商形式主要有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专家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联动协商等。这些协商活动和经常性工作密切相关,会前要开展专题调研、遴选大会发言、汇编与会议议题有关的政策文件和提案等参阅材料,会后要通过社情民意和政协信息等向党中央和中央领导报送协商成果、做好新闻宣传报道等。民主监督作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协商式监督,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重点对中共中央重大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政协的协商式监督不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刚性,讲理不讲势、对事不对人,既可以依托重点提案督办、委员视察等经常性工作开展,也可以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症结、推动工作落实。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参政议政内容和形式丰富而灵活,与经常性工作联系非常紧密。比如,调查研究、大会发言、重点问题情况通报、提案、委员建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是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经常性工作及履职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各项经常性工作在内容、形式、平台载体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丰富拓展,不断开创履职新局面。

(一)依章办理提案,注重质量效果。提案工作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覆盖面广。70多年来,全国政协累计收到提案16.5万余件,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扭住质量这个“牛鼻子”,提案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前,办公厅向各位委员发布了提案参考选题,委员们认真调研、积极撰写提案,大会期间共收到提案5399件,经审查立案4689件,提案整体质量明显提高,并首次实现了100%网上提交。

(二)强化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人民政协的学习工作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自倡导和关怀下开展起来的。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学习工作始终,建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制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研讨活动、委员读书活动等,形成了学理论、抓落实、促工作的良好局面。十四届全国政协高度重视读书学习工作,聚焦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政协党组和机关党组分别组织班子成员读书班、中心组集体学习、党组成员讲党课、全国各级政协培训班、全国政协机关干部培训班等,学思想、强党性,知行合一抓落实。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更好把读书学习所得变成增强本领、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三)发挥统战组织作用,加强团结联谊。团结联谊工作是政协发挥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作用的重要工作。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不断创新各类团结联谊的平台载体,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组织少数民族界宗教界主题协商会,举办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在有关重大事件、重大斗争中组织动员港澳委员积极发声,连续举办“两岸基层治理论坛”,邀请海外侨胞代表列席政协全体会议等。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领导同志和有关专委会还走访调研了解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工作情况,围绕促进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等开展调研座谈等。

(四)精心组织委员视察考察,积极建言献策。政协视察工作是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60多年来,视察考察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富有政协特色、受到委员欢迎、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履职活动。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把引导委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为委员视察工作的重要目标,引导委员深刻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对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理解。今年全国政协部署了21项视察考察活动,主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正在形成一系列成果,为协商议政建言献策。

(五)深入调查研究,强化成果转化运用。调查研究是政协各项协商议政活动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前提。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围绕重要协商议政会议开展调研,坚持“不调研、不议政”,形成了一大批内容翔实、观点鲜明的高质量调研成果,有效服务政协高水平履职、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认真落实中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全国政协党组成员每人牵头组成一个调研组深入开展调研。今年全国政协计划开展78项各类调研活动,目前已开展33项,有的形成了调研成果。

(六)加强对外交往交流,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外交大局。人民政协对外交往工作传统深厚,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把“协商国际问题”作为政协五大任务之首。此后,人民政协按照国家外交工作总体部署,积极加强同各国朋友的友好往来。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按照国家外交工作总体部署,深入开展与各国相关机构领导人的友好互访,邀请接待外国相关机构派团访华,精心组织外国驻华机构“进政协”等特色品牌活动,积极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贡献。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领导同志和办公厅、各专门委员会、所属社团等积极开展对外交往,精心组织“走出去”“请进来”各项工作,派代表出席第十届亚太可持续发展论坛有关视频会、亚洲宗教和平会议有关会议等,还将继续用好既有平台渠道,积极搭建新的国际交流平台。

(七)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主动履职为民。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始于八届全国政协时期。30年来,各级政协委员经常性报送大量社情民意信息,为中共中央和有关部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民主决策、增进共识提供重要参考。中共十八大以来,政协信息工作坚持服务决策、突出统战特色,进一步优化刊型、明确定位,更好发挥作用。十四届全国政协高度重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办公厅坚持拓宽信息来源、注重时效、健全机制,对全国政协委员反映的动向性动态性情况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关于当前工作较系统的意见建议和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等,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报送。

(八)坚持以史为鉴,发挥文史资料独特优势。文史资料工作是1959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同志倡导开展起来的。中共十八大以来,文史资料工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政协委员撰写“三亲”史料,圆满完成改革开放40周年纪事音像史料的录制工作,出版《辛亥革命卷》《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纪事》等专题图书。十四届全国政协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政协文史资料选题协作规划及征编工作方案,需要多方面积极参与到文史资料的撰写、录制工作中来,努力留下一批宝贵资料。

(九)认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有效聚集正能量。长期以来,政协新闻宣传工作始终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突出政协特色,积极讲好协商民主故事、委员履职故事,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渠道形式更为丰富,为展现人民政协新气象新面貌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制定了全国政协新闻发布办法、机关公众开放日办法等,在人民政协报开设专栏,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政协奋进新征程,主要登载地方政协的典型做法和经验。

(十)扎实做好大会发言,广泛传递信心和力量。政协大会发言是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在全体会议和常委会会议期间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全国政协切实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凝聚共识,增进团结,传播正能量。比如,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大会发言聚焦“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26位委员围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产业引导和创新能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文化润疆工作等作大会发言,取得良好效果。

四、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政协履职实践,切实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我们要自觉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到各项履职工作之中,进一步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各项履职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政协党组切实发挥在政协工作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的督查机制,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深刻理解政协委员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深化重大问题研究,增强建言献策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政协履职方式方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本功,也是参政议政的基本功”。人民政协如何以高质量协商、高水平建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使命赋予人民政协的重大课题。十四届全国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着眼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人民政协事业长远发展,将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开展研究,为推动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为助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提供重要参考。

(三)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为实现中共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建言献策、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政协履职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来谋划和开展,做到同党和国家方向一致、目标一致、工作一致。全国政协今年开展的重要协商议政活动、专家协商会、视察考察调研活动以及各专门委员会的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工作,都是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的具体体现。希望大家切实提高协商能力,熟悉协商规则程序,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不断提高协商工作效率和水平。要用好提案、大会发言、调研报告、政协信息等渠道报送调研和协商成果,更好服务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贯穿各项履职活动,努力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建立健全政协工作制度,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长期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扎实推进制度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政协章程为基础,以协商制度为主干,覆盖政协党的建设、履职工作、组织管理、内部运行等各方面的制度体系。十四届全国政协在过去的基础上,制定修订了专家协商会工作规则、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等,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认真执行,现存制度有不适应的按程序及时修订完善,没有制度的抓紧建章立制。

(五)坚持严格要求管理,努力建设模范机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全国政协机关将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部署要求,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建设政治机关;切实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认真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机关干部办文办会办事能力,提高机关政务性、事务性服务水平,建设服务机关;严明党的纪律规矩,锲而不舍纠治“四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建设廉洁机关;按要求扎实开展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大力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切实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干部队伍,努力做到“三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六性”(计划性、超前性、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实效性)、“两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更好发挥服务保障作用,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共同团结奋斗,努力作出新贡献。

(本文系在十四届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上的讲课稿,有删节)


1

07

1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

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

全国政协副主席

姜信治


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重要要求。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工作,最根本的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高履职能力,强化使命担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加强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2019年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为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定向布局,作出重要部署。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政协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把握人民政协工作的形势任务和时代方位,深刻阐明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人民政协、怎样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等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政协制度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次主题教育对于政协组织中的党员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武装头脑、凝心聚魂,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结合工作实际和职责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要求,全国政协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每位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政治“必修课”。

(一)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指出“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各级党委要把人民政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为政协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参加政协重要活动”;强调“政协党组要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人民政协得到贯彻落实”,“要加强政协系统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推进政协机关建设”,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人民政协如何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等重大问题,为人民政协坚定政治方向、坚守政治原则、履行政治责任提供了行动指南。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增写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等重大政治原则,为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协工作全过程、落实到履职各方面,确保中共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人民政协就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强调“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要求“人民政协要坚持性质定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些重要论述,科学把握人民政协的内在属性和地位作用,充分展现人民政协制度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进一步明确了绝不照搬两院制、多党制等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坚定立场。新修订的政协章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作为政协委员,我们要深化对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理解把握,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认真做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各项工作,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扎实担负委员职责。

(三)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指出“人民政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强调“要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这些重要论述,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战略高度,对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人民政协理论的创新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全国政协每年研究制定年度协商计划,经报中共中央批准后组织实施。今年的协商议政活动着重强化互动交流,促进意见充分表达,深化对问题的研究,以高质量协商更好服务科学民主决策、促进决策贯彻实施。

(四)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完善政党协商制度绝不是搞花架子,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指出“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新型政党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作出机制性安排。”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制度与西方多党制、两党制的本质区别。实际工作中,全国政协每年会同各民主党派中央联合开展调研、举办协商议政活动,对各民主党派在政协提出提案、提交大会发言等作出制度性安排,不断拓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政协委员反映情况、建言咨政的渠道。这些都充分证明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

(五)广泛凝聚人心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泛汇聚团结奋斗的正能量”;要求人民政协“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强调人民政协“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担负起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使命任务,为发挥人民政协制度优势,广泛增进团结、更好凝聚共识、充分汇聚力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促进大团结大联合是人民政协的责任使命。每位政协委员都是促进团结的纽带,要在勤勉履职中增进团结、在合作共事中巩固团结、在共同奋斗中深化团结,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贡献力量。

(六)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人民政协“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要紧紧围绕大局,深入协商集中议政,强化监督助推落实”。这些重要论述,为人民政协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找准方位、发挥优势指明了方向。十四届全国政协开局即把人民政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思考谋划,聚焦“国之大者”、民之关切,精心组织“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重点协商议政活动。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要按照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原则,找准履职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为实现中共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贡献力量。

(七)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指出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强调“人民政协要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鼓励和支持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这些重要论述,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政协工作领域的集中反映,进一步确立了人民政协履职尽责的鲜明价值导向。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是政协工作的重要原则。政协委员要接续发力,协商为民、监督利民、真心爱民,让人民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

(八)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要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指出政协委员“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这是荣誉,更是责任”;强调“要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这些重要论述,立足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政协自身建设的内容、标准和要求。长期以来,全国政协尊重和支持委员依照政协章程履行职责,研究制定委员履职工作规则,建立健全委员履职评价及激励机制,为委员行使权利、履行职责、担当责任提供有力保障。政协委员要强化责任担当,尽快进入角色定位、熟悉协商规则、掌握议政方法,全面增强履职本领。

二、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协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重要要求的丰富内涵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协委员队伍建设,提出政协委员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和能力素质提出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政协委员的协商能力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认识“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十八字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代政协委员队伍建设的根本标准,回答了政协委员如何胜其任的基本问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深刻指出了政协委员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协商本领的方向、目标、要求。“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对提高政协委员素质提出了重要要求。这十八个字的重要要求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不可分割,我们要一体学习领悟、一体贯彻落实。

(二)认真领会“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丰富内涵。

第一,把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这是“懂政协”的首要问题。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是政协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和基准点,是事关政协事业发展的重大原则性问题。从人民政协历史来看,政协性质定位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当年12月,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中共中央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职能,推动人民政协性质和作用载入宪法。1982年修改政协章程时,又有同志提出问题,认为政协要有点权力。邓小平同志批示,不能把政协搞成一个权力机构,并要求发挥好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不是决策机构,而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我们要认识到,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在政协协商”而不是“与政协协商”;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贯穿履职工作之中。

第二,掌握协商的原则和方法,增强协商议政能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是实现强国建设、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政协委员要把握协商原则,坚持真诚相待、互相尊重,平等议事、以理服人,商以求同、协以成事,把协商的过程作为增进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的过程。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列出了12个方面的重点调研内容。我们要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既把协商贯穿于调研之前、调研之中、调研之后,又突出问题导向、深化研究的精准度,力求由表及里、触及本质,提高建言的前瞻性、可行性。

第三,落实凝聚共识的要求,增强团结联谊本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越是目标远大,越是任务艰巨,越是形势复杂,越是要最大限度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政协委员要始终发扬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优良传统,贯彻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的工作原则,以民主的作风团结人。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断夯实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加强同各界群众的联谊交往,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沟通思想、交换看法,虚心听取意见建议甚至批评,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三)理解把握“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丰富内涵。

第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根和魂,是政协委员务必严守的重要政治纪律。关键在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政治纪律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由具体的人和事构成的,是政协委员的履职底线。我们要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性真理性的理解把握,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勇于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政协委员中的中共党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第二,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掌握宪法和法律规章,在宪法法律规定范围内尽职尽责,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同的行为准则。2023年新修订的政协章程,充分体现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反映自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以来人民政协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章程第三章专门提出政协委员行为规范,规定政协委员“应当正确处理个人职业活动与履行职责的关系,不得利用委员身份牟取个人、小团体和特定关系人的利益”;针对违纪违法的委员,明确要求“应当依照法律和各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理”。委员们要认真检视、遵照执行。

第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层面形成了“三个倡导”,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中共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就“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政协委员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广受社会关注。只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中,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修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锤炼道德品行,严格廉洁自律,以实际行动体现对党、对政协事业、对人民的忠诚。

三、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化委员责任担当

(一)在加强创新理论武装上下功夫。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等理论书籍,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化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解认识。要紧密联系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成就,更加生动立体地学习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历史根脉、文化内涵、实践指向和工作要求,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以引导履职重点和方向。

(二)在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下功夫。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要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要求,全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六个必须坚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专门提出“五个善于运用”的重要要求。我们要在学习中把自己摆进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创新理论为武器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学出能力本领、学出使命担当。

(三)在推动履职实践上下功夫。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成果运用到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贯彻落实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实践中去,在提高协商质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上见成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每位政协委员都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重要力量,希望大家努力做担当者、践行者,把更多力量汇聚到共襄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中共党员委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引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民主党派界别党员、无党派人士界委员要加强对本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引导。少数民族界和宗教界委员要深入各族群众之中,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港澳委员要联系各界民众,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各界别委员都要加强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沟通联络,推动更好发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希望委员们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委员责任担当的重要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共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系在十四届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上的讲课稿,有删节)


1

08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

工作的重要思想

陈旭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规文件,对做好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范围、对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需要把握大势、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

中共二十大报告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就是大团结大联合。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首先,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尽管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担负的历史任务有所不同,团结联合的范围对象有所变化、采取的政策策略也有所区别,但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始终没有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始终没有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凝聚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力量。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极其强大,工人阶级革命力量十分弱小,要战胜强大的反动势力,迫切需要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是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第一个专门文件。1924年正式建立了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来不仅取得了东征、北伐的重大胜利,也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展壮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但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采取了“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关门主义错误策略,导致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损失。“九一八事变”后,我们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由“抗日反蒋”转变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积极倡导和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获得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爱国华侨的热烈拥护和响应,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促进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人民的大团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有力促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泛凝心聚力。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统一战线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战略性转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资产阶级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统一战线已不再是阶级联盟,而是政治联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提出:“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一切热爱祖国的个人、团体、政党、组织,不受社会制度、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限制,都可以加入到爱国统一战线中来,从而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极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了强大力量。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取得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统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不断加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更加巩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迈出新步伐;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动员更加有力、发挥作用更加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民营经济人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做好港澳台和海外争取人心工作,凝聚侨心侨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不断加强;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的合力显著增强,等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新的贡献。

第二,从新时代新征程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新时代新征程,统一战线不是过时了、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面临的风险隐患更加复杂,美西方企图从民族、宗教、西藏、新疆、知识分子以及香港、台湾等方面打开缺口,干扰破坏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同各种围堵、打压、颠覆、分裂活动作斗争,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捍卫国家政治安全。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从知识分子群体看,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其中党外知识分子占75%以上,没有他们的贡献,民族复兴就缺少必要的智力支撑。从工商界看,我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如果没有广大民营企业的参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很难实现。从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看,需要广泛深入争取人心,形成反“独”促统的强大合力,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引领和支持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心怀“国之大者”,把统一战线所长与中心大局所需结合起来,聚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积极献计出力。三是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社会构成更加复杂,社会流动更加频繁,统战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知识分子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领域各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立场判断等受中美战略博弈影响变得非常纠结复杂。这些变化都要求我们加强对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把更多的统战成员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准确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2022年7月,党中央召开了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为“十二个必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

一是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中共二十大报告把统一战线由过去的“重要法宝”表述为“强大法宝”,凸显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

二是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增强合力;越是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只要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没有完成,最终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就要不断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充分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强大持久广泛的力量支持。

三是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要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断巩固已有共识、推动形成新的共识,做到增进一致而不强求一律、尊重差异而不扩大分歧、包容多样而不弱化主导,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

四是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领导地位的,这一点必须十分清楚、始终坚持;同时,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又是合作关系,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

五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关键在于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必须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地区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

六是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宗教生存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创新论断,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任何宗教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与所处社会相适应,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我国各宗教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无论是外来宗教还是本土宗教,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进行自我变革、自我调适。要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培养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党政干部队伍,让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宗教知识,不断提升“导”的能力。

七是必须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要聚焦思想政治引领,帮助党外知识分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站稳政治立场、把牢政治方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括民营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广泛活跃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呈现分布面广、分散性强、流动性大等鲜明特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加强引导、发挥作用。

八是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中共二十大报告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提出“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一方面,我们要抓好民营经济人士思想引导。持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特别是对“两个毫不动摇”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规范健康发展。

九是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在港澳台统战工作中,既要坚守圆心,又要扩大半径。坚持“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是前提,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同时,要特别重视港澳台的青年一代,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做好他们的思想引导工作。要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务实的举措,持续深化为侨服务,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权益,深入开展凝聚侨心的工作,促进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鉴。

十是必须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其标准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加强培养、提高素质,科学使用、发挥作用,着力培养一批同我们党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加强政治审核把关、强化政治素质考察,政治上有问题的人,坚决一票否决,廉洁上有硬伤的人,坚决拦在门外。要加大统筹党外干部育选管用,加强日常培养、战略培养的协作配合机制。

十一是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群众工作,要有特殊的方式方法。要坚持尊重、维护、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经常同党外人士沟通联系,为他们多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赢得党外人士尊重和认同。要坚持广交深交党外朋友,交朋友的面要广,朋友越多越好,特别是要交一些能说心里话的挚友诤友。要运用好“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对人民内部的矛盾、思想上的问题,要坚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采取讨论、批评、说理的方法进行说服教育,心平气和、润物无声,做到以理服人。对于不同的认识和做法,如果无关宏旨可以存而不论,如果有益工作应该鼓励欢迎,但如果是涉及重大是非和原则问题的错误言行,必须旗帜鲜明亮明观点,通过思想交锋、批评教育来纠正错误、统一思想、巩固共识,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

十二是必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加强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新时代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

三、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全党上下一齐动手、有关方面协同联动的工作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要善于运用统战意识和统战思维分析问题,善于运用统战资源和统战方法解决问题。

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首要就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证统一战线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注重寓党的领导于民主协商之中,让协商的过程成为听取各方面意见的过程,也成为让党外人士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的过程,真正做到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希望大家增强开展统战工作的责任担当,及时了解统一战线内部思想动态,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实现思想上的共同进步。

三是要形成统战工作合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迈出坚实步伐,各级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统”的力量显著加强、“督”的作用有效发挥、“合”的效能充分显现。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增强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本文为作者在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上的讲课稿,有删节)


1

09

1

《习近平著作选读》导读

陈理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编辑出版了。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中央发出关于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的通知,强调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悟,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习近平著作选读》每一篇著作都非常重要,需要一篇一篇读,逐段逐句悟。尤其是全书开卷篇中共二十大报告更要作为重中之重认真学深悟透,这对于全书学习将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选取几个比较大的角度切入带动全书的学习。

一、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要抓住一个主题,这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著作选读》的主题。通过研读可以发现,全书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内容,是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贯穿起来的。也可以说,这部著作各方面内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不同领域的展开。

(一)深刻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是第一卷收入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集中论述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强调关于党的领导,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从选读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对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是旗帜鲜明、一以贯之的,一再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外地调研,就公开亮明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原则立场,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在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宝贵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穿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终,也贯穿《习近平著作选读》全书,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集中论述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的重大发展。

一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概括了关于新时代“五个是”的科学内涵,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特征。这意味着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为我们党正确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科学制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坚实依据。

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许多突破性的新发展。比如,在政治保证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在关系。在总目标、总任务、战略步骤方面,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方面,把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总体安排和总抓手。还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许多标志性的新成就。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共二十大报告对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全面系统总结。从三件大事和十六个方面重大成就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十年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保证,也是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要聚焦的核心内容和落脚点。

二、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要抓住一个核心,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习近平著作选读》的核心内容,在全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

(一)深刻理解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居于统领位置的核心内容。比如,“十个明确”第一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个重大论断,深刻揭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科学回答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问题。第一个明确在“十个明确”中居于统领地位,是统领其他九个明确的。

“十四个坚持”第一个坚持,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第一个坚持在“十四个坚持”中居于统领地位,是统领其他十三个坚持的。

“十三个方面成就”第一个方面,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全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成就,强调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一个方面在“十三个方面成就”中居于统领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既是新时代取得的最重大成就,也是新时代取得各方面重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

(二)深刻理解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著作选读》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但所有方面内容都九九归一,根本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每个领域工作都是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抓起,又最终落脚到强化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容,统领并贯穿于全书各个方面。书中不仅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样的专门著作,也有中共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出的全面部署,以及在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中都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许多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三)深刻理解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第一卷收入的《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指出,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当政治上的明白人。

在第二卷收入的《带头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开门见山地指出: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两个维护”要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

习近平总书记还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是有很深的考虑的。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

(四)深刻理解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从选读许多著作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如何把全面从严治党紧紧抓在手上,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大管党治党力度的。比如,明确提出《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各级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作风》《守纪律,讲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尤其是中共十九大、二十大报告论述全面从严治党的专门部分,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三、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要抓住两个大局,这就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经常讲,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选读可以看到,胸怀两个大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深刻理解把握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是胸怀两个大局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中,第二个明确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引领作用、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命题,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着实现这个总任务而精进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一再强调,只有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从选读可以看到,抓发展、抓经济建设在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务,并建立起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经常审议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等重要体制机制,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这部著作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光辉历程。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重大命题,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目标引领,并相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明确提出《经济工作要适应新常态》,科学回答了我国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的问题。明确提出《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明确提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明确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与此同时,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经济工作中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方面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重要的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另一方面突出创新的引领作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明确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等。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高度自觉,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这部著作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复杂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在全面回答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的重大问题中,为中国经济巨轮掌舵领航,在惊涛骇浪中穿越一个个急流险滩,劈波斩浪,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集中体现了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强大威力。

(二)深刻理解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一个重大论断,为我们如何全面辩证看待这个大变局,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概括地说,要看到百年变局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风险。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百年变局所蕴含的新的机遇,要看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等世界发展大势。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全面辩证看待和把握这个百年变局,为统筹两个大局,增强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奠定坚实基础。

(三)深刻理解把握胸怀两个大局,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交融交汇带来的错综复杂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改革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运筹帷幄,保持战略定力,是胸怀两个大局、正确把握历史前进和世界发展大势、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勇毅前行的光辉典范。

比如,在科学应对百年变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我们如何胸怀两个大局,辩证看待百年变局带来的变化,做好自己的事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关于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同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集中论述了面向未来,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并解释了其主要考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这就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对过去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做法进行相应的调整。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集中论述了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它可以使我国经济在新发展阶段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总之,《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反映的新时代十年的辉煌历史,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同走过来的。书中深刻分析和论述的许多内容,是我们一同遇到过、一同思索过、一同实践过的,同我们的距离最近,读起来倍感亲切和振奋,能够引起许多共情和共鸣,解开我们曾经的许多疑惑,给我们许多重要启迪,更给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力量和科学指引。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出政治忠诚,学出使命担当,学出实干精神,学出深厚情怀,学出斗争本领,学出清醒坚定,更加自觉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我们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本文为作者在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上的讲课稿,有删节)


1

10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孙熙国


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思考的内容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和学科?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还需要它吗?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马克思主义到底要解决些什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中心”“人民至上”,强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为人类求解放”,这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和最本质的内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如下表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研究如何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学问,是一门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学问,是一门为人类求解放、为世界谋大同的学问,是一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问。

恩格斯在1847年10月—11月间完成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开宗明义地对他和马克思创立的思想作了明确的界定。他说:“第一条:什么是共产主义?”“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共产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它是一门研究如何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问。让“无产阶级”摆脱世界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学说的全部使命。但是,什么是无产阶级呢?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第二条接着就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劳动阶级。只要是依靠劳动而不是依靠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因此,当我们说一个人是无产阶级时,是就其财富的来源,而不是就其财富的多寡来说的。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的注释中说:“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工人阶级。”把无产阶级理解为“劳动阶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主张。让无产阶级当家做主人,即实现无产阶级的专政,实质就是劳动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劳动阶级的解放,让他们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真正过上好日子。

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来展开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实现劳动者的解放,要不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是不希望劳动群众过上好日子。

怎样才算好日子?简单说,好日子有三个指标:一是要有足够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二是要有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三是要有精神的愉悦和舒畅,摆脱自己的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恩格斯在1880年1月—3月间完成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对此作了经典的表述。他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让无产阶级真正过上好日子,就必须使无产阶级取得“公权力”,摆脱生产资料的资本属性,使生产资料成为公共财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使“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只有到这个时候,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身的主人。只有到这个时候,无产阶级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和解放。一句话,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以贯之之道,围绕如何实现“三个解放”“做三个主人”,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架构和理论体系。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来说的。围绕这一主题,我们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什么,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应该学习和践行什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

任何科学都是探索、研究和发现规律的。如果人类社会发展没有规律,那么,社会科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从而创立了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坚信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

2.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

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研究如何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学问,是一门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学问,是一门为人类求解放、为世界谋大同的学问,是一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问,那么,人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人民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基本立场。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想问题要牢牢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要牢牢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事情,否则,就是背离了党的性质宗旨。

3.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

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政治解放的问题,提出了要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共和国,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它最大的问题是不讲经济解放,不讲经济平等。没有经济上的解放和平等,其他一切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要实现人的平等和解放,首先就是要实现经济平等,实现经济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主张一定要从生产力入手理解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从物质生产劳动出发寻找解决全部社会问题奥妙的锁钥。

4.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

人民民主,简言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组织就叫共产党;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人民当家作主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国家元首,它是指一切制度、一切组织、机构和设施都是紧紧围绕人民的利益来设计,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如果有的党员或组织没有紧紧围绕人民利益来想问题、做事情,那就说明他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5.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的内核是意识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一个国家没有“心”会怎样,一个民族没有“魂”又会如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的重大要求,强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

6.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就是要坚持“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坚持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简言之,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7.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恩格斯在1843年底撰写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就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问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提出了“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8.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开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广阔空间,使“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9.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丰富。在今天学习、实践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学习、实践和坚持以上九个方面的内容。在今天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最核心和根本的一点就是真正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心为心”,把老百姓真正放到心上,切实维护和实现好劳动群众的利益。

三、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学习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学习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学习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基本遵循。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基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我们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首先就要学习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六个必须坚持”,即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

有学者认为,只有讨论世界的本源问题,即讨论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问题,才是世界观,因此,对“六个必须坚持”所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持有疑义。持此种观点的论者实际上是对世界观的概念做了狭义理解,即把世界观理解为自然观。顾名思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在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层面探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本身问题的一种观点和方法。从中外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有的哲学家是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上达和推演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和理解;有的哲学家是从对社会的认识出发,上达和推演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和理解;还有的哲学家是从对人本身和人的思维的认识出发,上达和推演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不管是哪种情况,只要是论述事物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学说,只要从特殊中发现了普遍或是从个别中提炼出一般的理论,就具有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涵。

马克思恩格斯既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上达和推演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从对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出发,上达和推演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但马克思恩格斯更多的是从对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出发,上达和推演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既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上达和推演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但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从对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出发,上达和推演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六个必须坚持”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人民至上是在世界观、方法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生动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根本政治立场的鲜明体现;“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本质特征,一方面自信自立强调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自信自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尊重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思想的理论升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性的本质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创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发展性理论品格的思想提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和认识论思想的重大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和辩证思维理论的重大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追求和宏伟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式表达,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时代呈现和忠诚践履。

四、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的学问和学科,也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研究世界问题和世界实践的学问和学科。因为这一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的三大课题,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思考和解决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思考和解决了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向何处去、世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它是21世纪世界的马克思主义。

创新的根本和关键就在于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矛盾,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任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使命和不同的担当,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这一时期我们党要完成的任务和解决的矛盾这一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相对应,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时期我们党要完成的任务和解决的矛盾这一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我们党要完成的任务和解决的矛盾这一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新时代我们党要完成的任务和解决的矛盾这一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形成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作出了明确概括。但是,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是什么,学者们还有不同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提出了现代化的五点主张,这就是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要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要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我个人体会,这五个方面体现了现代化的一般原则和共同特性。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五、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世界问题

如果说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形成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那么,运用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研究世界问题和世界实践形成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鲜明的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研究世界问题和世界实践形成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为人类求解放思想的当代形态和生动实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应对百年不遇世界大变局的伟大创造,这一文明新形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消解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超越了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对以往人类文明形态的辩证否定和积极扬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因而,这一文明形态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是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文明,是“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文明,是占领了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昭示与革故鼎新,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它超越了以往的一切旧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真正的人间正道,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本文为作者在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上的讲课稿,有删节)


来源:全国政协微信公众号、新华社、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