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提案选登 信息详情

关于加强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的建议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20-01-05 [关闭]

 

古村落、古民居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是人口迁徙、文化融合的历史印记,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炎帝神农故里,淮河流域源头,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沉淀中,形成了一座座掩藏在绿水青山之中的古村落、古民居,是展现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博物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旅游等价值,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的转移,一些传统古村落、古民居濒临消失。地方政府在古村落保护方面凸显出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古村落、古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古村落、古民居文化遗产的安全隐患较多,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设性破坏的状况较为严重,古村落、古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不足等等,现将目前古村落、古民居现状及有关建议汇报如下:

一、古村落、古民居的现状

目前我市境内现存古村落、古民居分布比较零散,建筑体量不大,其中成规模的有大约60余处,大部分位于随县,建筑大多为清代中、后期建筑,少量为民国时期,也有个别明代建筑,建筑年限大多在百年以上。多为砖木结构,马头墙、青砖黛瓦,天井院,建筑深深地打上时代烙印,凸显随州地方建筑文化特色。但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现有古民居、古村落现状不容乐观,呈现坍塌、破旧、衰亡之势,亟需加强整治,抢救一批、治理一批。同时,这些古村落开发利用的程度不高,基本上还处于深闺之中不见人。

    柯家寨——随北深山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柯家寨位于随县草店镇三道河二组,其始建于清代,为当地大户柯香坡所建,故称柯家寨。柯家寨民居主体建筑原有200多间,现存不足50间。房屋为硬山式屋顶建筑,内为抬梁式木架结构,外墙体为青砖砌成空心斗墙,屋上建有封火墙。门楼均为二层楼,一层两侧各开一扇菱形窗户,二层上开三个方形窗户。用木板作隔层。门前均有一对石鼓,鼓面正面均刻有各种图案。地面用石条和青砖夹杂铺成。走廊有木柱支撑,下有鼓形柱础。南门前有上马石一对,现移至柯家寨东南部一座水泥桥边。在寨外东角有一口方形古井。村落整体布局依然清晰可见。此村落是目前随州市现存规模最大,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今年七月份,柯家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完整的选址格局肌理、浓郁的地方传统建筑风格等独特魅力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今年一月份,柯家寨被成功地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戴家仓屋——清朝古韵悠远,抗战纪念厚重。戴家仓屋既是革命旧址,又是古民居。1983年,被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单位和革命纪念地。2014年,戴家仓屋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1月,戴家仓屋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戴家仓屋位于随县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解河村,东西最长约298米,南北最宽处约191米,占地面积40907平方米,是桐柏山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庄园建筑。庄园内分两大部分:东为青城,是戴家府邸,府邸主要部分由五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通的四合院组成,顺记被毁,谦记、宏记、永记、祥记、寨兵房、炮楼保存较为完整。宏记为正堂,为五进四合院,门楼有各种精细的砖雕、木雕各种图案花纹。每进有较大的四合院,东西两侧各为二进四合院,寨墙部分保存完整,东、南、北三面有约16-40米宽、330米长的护寨河。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第七纵队第三支队曾在此设立指挥部,1947年解放军桐柏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第一分部机关曾在此驻扎达两年之久。戴家仓屋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除了这两处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落之外,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还发现了厉山镇后街古民居、正街古民居群、邱家老湾古民居、张家湾古民居、聂家山头民居、大刘家湾民居、高庄民居等等传统民居,根据仅存的部分民居推测,那些地方曾经也很繁华,应该是传统的古村落,只是在时代的变迁中被风雨所侵蚀,或者更多地是被人为地破坏了。现存的柯家寨、戴家仓屋以及部分民居现状均不容乐观,破损严重,急需修复。

    其中随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古村落遗址的保护工作。一是利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契机,对全县范围内的古村落遗址进行了拉网式地清查,收集资料,为后期的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强化责任监管。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书,不定期的对分布在全县不同乡镇的重点古建筑进行检查,特别是对文物保护单位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对安居遗址、九街十八巷、解河戏楼、戴家仓屋、田王寨等古墓葬、古建筑的保护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建立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保护一处一策工作机制。三是积极向上申报项目和资金,加大文物修缮保护力度。经我们积极努力申报,今年1月,戴家仓屋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争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其进行修缮。现戴家仓屋修缮工程项目的立项、方案设计、概预算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待省级资金拨付后,对其文物本体进行修缮。

二、传统村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认识不够,保护意识薄弱。由于村民对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正确理念尚未形成,大部分人对古村落、古民居文化遗产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甚少,除了为数不多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以外,大部分处于散落乡间无人识,自生自灭的状态。在美丽乡村建设,房屋改造过程中,不少传统村落正在遭受持续性破坏,甚至濒临消亡。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古民居由于不能满足日常生活基本需要而被闲置。致使老街由繁华的商业铺面转变成为一般居民区,传统古民居因功能缺失而被闲置不用,很多古村落沦为空心村,只剩下很少的老人和小孩留守。以上种种因素均造成传统的古村落逐渐走向消亡,或者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二)资金不足,保护力度不够。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和政府财力有限,近几年在古建筑或古民居的修缮保护上几乎没有什么投入,加上管理权责不清晰,日常监管不力,导致大量古民居被毁或被破坏。其中因随县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文物保护上投入每年仅仅五万元,而文物保护是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所以有限的资金投入无力支撑起系统而庞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我市现存古民居大多分散在个人手中,少数归单位所有。因常年遭受自然风化侵蚀,建筑内外破损严重,屋内阴暗潮湿,卫生排水、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全,目前多为老人居住,部分长期闲置,许多业主不愿投钱修缮维护,因而日常管护工作比较滞后甚至停滞。

(三)规划缺失,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开发利用传统古村落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规划先行,而现有的古村落、古民居布局较为分散,大部分散落在深山之中,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发展旅游业前期的投入很大,单靠地方政府往往无力承担,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家来投资,同时还需要带动当地老百姓,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来推进,采用众筹的方式,形成合力,互惠共赢。

三、开发传统古村落的意义和旅游价值

村落晴如画,桑林昼起烟。冯骥才曾说过:古村落是最大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以访古探幽为主要目的的古村落旅游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而逐渐兴起,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古村落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代表人类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一种类型,是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是我国古代自然村落封建社会的缩影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

二是独特的建筑风貌。它们大多选址独特,因地制宜,青山绿水,组景合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富有地方特色,在适应地理环境和当地风土人情习俗满足生存需要诸方面也显示出无比的机巧智慧,极富灵动之气这些都是游客乃至各类研究人员备感兴趣的地方。

三是特有的古韵氛围。古村落文化景观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组成古村落一种特有的古文化氛围这种古韵氛围是古村落旅游产品中十分独特和宝贵的组成部分,是古村落旅游的重要依托各地的古村落都有着自已独特的景观意象和文化表征 

四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古村落的价值不仅仅是古老建筑本身,更是其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那些不表现在外的,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和民风民情等构成隐在文化

然而,古村落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也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即它的不可再生性古民居是一种不能再生的珍贵遗产,一旦被破坏,便不复存在虽然可以仿造,但不能再造,而且仿古做旧出来的古建筑永远与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本身存在着客观上的巨大差距所以在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为指导 ,确保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开发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全国古村落旅游发展方兴未艾,我市正在紧跟时代潮流,加快古村落旅游发展的步伐。实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保护村落中优秀的文化元素,赋予乡村旅游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愁文化、寻根文化、美食文化、田野文化、生态文化、情感文化的延伸。针对我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保护为主,抢救为先,合理地开发利用。一方面要夯实文物保护基础。通过全面调查摸底,廓清全县古民居、古建筑等古村落遗迹,通过登记建档的方式,摸清其基本状况。以属地管理为主,增加村委会和村民文物保护的意识,加强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村民自觉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抢救一批。要积极开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申请国家、省市各级文物保护项目和资金,加大对现有的古村落、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的力度。政府要在项目审批上开辟绿色通道,在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组织住建局、城乡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各乡镇政府组织专班,及时抢救一批,修缮一批,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另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涉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2.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避免盲目性。古村落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陷入新一轮保护性破坏的漩涡中,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古村落旅游把脉,对古村落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要建立政府主导,规划、住建、文旅、文物部门和所在乡镇政府统筹协调、会商联动机制,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个人的责权利,成立古村落开发经营公司,统一创意策划、统一市场招商、统一市场销售。古村落景区、民宿需结成联盟,串珠成链,互联互通,抱团发展,形成拳头和完整的网络体系。同时,要保留本地特色,保护古村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不能盲目跟风拆除一些不协调建筑,恢复古村落的原生环境,保持它的历史可读性以及原汁原味的历史沧桑感,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原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才是成功的古村落旅游开发 

3.文旅融合,整体规划,创建全域旅游随县文旅资源禀赋优越,现有的各类旅游资源单体达200多个(不含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零散,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若能将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与随县整体的旅游规划相融合,增加各个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将有助于各个景点品味和档次的提升。再者加强各旅游景点之间的联通,以炎帝故里、西游记公园、神农牡丹谷等核心景点为支撑,向外延伸古村落访古探幽之旅。如根据第三批文物普查资料,在厉山镇有后街古民居、正街古民居群等,这些古民居群靠近炎帝故里,虽然破旧不堪,但从仅存的部分古建筑来看,不难推测这里曾经是比较繁荣的古村落,若能和炎帝文化相结合,把这里打造出炎帝故里的后花园,延伸景区旅游的链条,解决旅客的吃住问题,将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古村落的作用,同时也能助推炎帝故里的发展。再如草店柯家寨自从被媒体曝光之后,人气渐旺,名声大振,来柯家寨探访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为了带动草店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在草店形成了访古柯家寨,筑梦石头记,祈福观音寺,品茶车云山,登高千佛塔,极目风车群,赏花芍药园,探幽佛祖洞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4.挖掘内涵,传承文化,突出区域特色。突出文化挖掘、故事整理、包装宣传和策划营销,用活用足互联网+”,将古村落整体打包,资源整合,重点推出休闲度假、农事体验、茶文化、民俗风情、影视基地等旅游产品,主推一村一品,构建融居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购物旅游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村和非遗文化街。在开发策略上,各地应根据所处的地理区位,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确立不同的开发思路,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进行产品创新,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古村落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古村落保护利用要与礼堂文化、农民文化乐园活动结合。乡音、方言、农家菜,说书、唱戏、赶庙会,祈福祭祖传家风,拜师学艺敬乡贤,是古村落的灵魂、血液和根脉,是村民乐享生活的常态,也应是古村落开发利用、旅游留人的法宝。如草店柯家寨一直保留着两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头和尚戏柳翠》和打锣鼓的一种《打教头》,一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子》。为确保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不至失传,村里还专门添置了道具,培养了年轻传承人。并在春节,正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开展活动,进行表演。同时,鼓励乡贤人士童秀龙收集当地各种农具在柯家寨古村落附近办起了农耕博物馆。进一步增添了柯家寨古村文化底蕴。

5.以人为本,参与共建,提高古村落居民的生活质量。地人是当地文化的传承者,离开了当地居民的活动,古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无所依附,古村里没有了人与人人与景的融会贯通,古村落的古意也将荡然无存所以,要把改善古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古村居民的社会、经济利益放在第一步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保护他们的利益,调动当地居民参与保护性开发的积极性,修复古村古建筑

     美丽乡村建设中,富含乡村韵味,特色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古建筑不容破坏。发掘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熔铸现代先进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是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内容和紧迫而长期的任务。既要保护古村落建筑本体、整体风貌和周边环境,又要传承蕴含其间的历史文化。

传统村落是我市丰厚的文化遗存,是品质随州建设的一张金色名片。因此,我市推进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要与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地推进相关工作,通过传承好随州先祖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风情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开发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农事活动体验、农家客栈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旅游趣味内涵,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旅游模式,为随州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州市委员会   Copyright 2019 www.hbszzx.gov.cn  鄂ICP备10020639号

地址:湖北省随州市神农大道7号 邮政编码:441300

技术支持:安徽商信政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400-80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