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提案选登 信息详情

关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协  发布日期:2022-01-24 [关闭]

第一提案人:秦萍

   《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将随州建设成为‘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如何更好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持续做大、做强、做优茶叶产业,我们聚焦茶叶生产各环节,开展了一次全产业链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市拥有茶园12万亩左右,实际经营的茶园面积9.2万亩,其中本年采摘8.8万亩,全年干毛茶产量3752吨左右。品种以绿茶为主,占总产量的98%,辅以少量红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尽管我市茶叶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外贸出口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但还存在诸多不足。
  二、存在问题
  (一)生产散而乱,品牌名气不高。我市茶叶知名品牌有20余个,有“大洪山”绿茶、“曾侯银剑茶”、“车云山毛尖”、“杨林沟白茶”,“神农红”、“炎帝红”等等。但是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品牌几乎没有。由于茶叶发展无明确的主管部门,缺乏有力监管,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一定程度上影响品牌美誉度。
  (二)出口占比降,发展前景堪忧。从近年出口数据看,优势地位已岌岌可危。2021年1-4月出口数据更不乐观,我市实现茶叶出口额149万美元,同期襄阳市、黄冈市、宜昌市的出口额分别是1990万、381万、495万美元,我市被挤出三甲,下降趋势令人担忧。
  (三)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较少。从茶叶产业情况看,我市不少茶叶经营户停留在种植采摘环节,大量种植茶农以卖鲜叶为主,没有衍生产品。大多仍是以传统的休闲采摘项目为主,经济效益和带动效应有限。
  (四)家族作坊式,技能人才匮乏。一是家族经营为主。我市有相当一部分茶企还处于家族式传统经营模式,茶叶包装、经营模式比较传统,茶叶产品比较单一。二是小加工坊较多。我市茶叶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量和质量无法保证。三是高端人才缺乏。缺少管理和技术人才。目前很多企业只能做春季名优茶,季节性强,一年有半数时间需要用高薪养闲的方式留住好的制茶师和管理人员,即便如此高端人才流动仍然较大。
  三、对策建议
  (一)做强做优茶叶产业。一是优化品种。科学规划分批进行品种改良换代,延长茶叶收获期,提升茶叶品质。如像杨林沟茶场引进白茶、黄茶等品种后,茶叶收获期拉长,既改善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也缓解盛产期聘请采摘工人的人工成本压力。二是合理布局。用整体推进农产品产业发展大格局思路合理布局茶叶物流仓储链,为茶叶产业发展打通物流存储堵点,实现渠道利用最大化。三是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推动茶叶深加工。深入挖掘神农文化内涵,建设文化体验馆,打造集炎帝与茶叶的渊源、饮茶方式历史演变、茶文化于一体的茶叶历史文化沉浸式体验馆,让随州的茶叶美名搭上文化的快船。
  (二)稳住产品出口优势。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健全外贸出口制度,优化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稳定企业出口信心,支持培育茶产业积聚更多出口主体。二是建立共享机制。在茶企间建立共享机制,让当前尚不具备夏秋茶生产能力、但具有相当种植规模的企业比如杨林沟茶场,与中兴食品有限公司这样的外贸出口业务成熟企业合作,为其提供茶叶制作原料,既提升夏秋茶产能,也提升机械设备利用率,实现双赢。三是拓展市场份额。用区域整体推进策略,借鉴中兴食品有限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模式,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的茶叶进口大国拓展新市场。
  (三)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一是铸就大品牌。结合随州历史文化底蕴,围绕“神农”文化,打造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扭转随州茶叶品牌多而不精的现状。二是把好质量关。加强市场监督,整治滥用品牌、以次充好的市场乱象。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可追溯质量控制体系,为树立品牌良好美誉度打好质量基础。三是扩大影响力。探索制作茶叶宣传片,传承传统手工艺。线上线下同步宣传茶文化,放大宣传效应。同时,积极参与省、国家乃至国际的茶叶评比、博览会等交流活动,扩大知名度。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州市委员会   Copyright 2019 www.hbszzx.gov.cn  鄂ICP备10020639号

地址:湖北省随州市神农大道7号 邮政编码:441300

技术支持:安徽商信政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400-805-2158